2007年,23岁的陈嘉澍站在美国国务院的颁奖台上,手里握着价值200万人民币的富布莱特奖学金。
全球27个获奖者,他是唯一的中国人。台下有人问他毕业后的打算,他说要回国。
这话听起来像客套,美国人没当真。六年后,这个拿着美国纳税人的钱培养出来的博士,真回去了。
更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他回国后做的事,直接打破了西方在车载雷达芯片领域的垄断。
![]()
甬城少年的科技萌芽
1984年,陈嘉澍出生在浙江宁波。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从小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
家境的拮据让他鲜有机会接触玩具和游戏机,却意外点燃了他对电子设备的探索欲。
童年的陈嘉澍总爱蹲在院子里拆解家中的旧电器,收音机、电风扇、手电筒,凡是能拆开的物件,他都会逐一研究内部构造,将零件摊满一地后,再凭借记忆慢慢组装复原。
![]()
这份与生俱来的动手天赋,在中学时期遇到了“伯乐”——一位热爱无线电的物理老师。老师发现他的特长后,不仅经常带他参与课外电子制作活动,还将自己珍藏的专业书籍赠予他。
就在与电路板、元器件打交道的过程中,“科技报国”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扎根。
青春期的叛逆曾让陈嘉澍的成绩一落千丈,但幡然醒悟后,他奋起直追,成绩飞速提升。2003年高考,18岁的他同时收到了复旦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
香港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正是他的梦想,但高昂的学费让他不得不放弃。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最终选择了离家更近的复旦大学,主修力学专业。
即便所学并非心仪领域,陈嘉澍依然保持着顶尖的学习水准。入学第一年,他就学完了大学四年的核心课程,各类奖学金拿到手软。
![]()
大二时,他抓住香港城市大学内地扩招的机遇,凭借全优成绩斩获全额奖学金,成功转入梦寐以求的电子工程专业,从此全身心投入到无线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的研究中。
甬城少年骨子里的“折腾劲儿”,正逐步转化为攀登科技高峰的强大动力。
伯克利的中国追梦人
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为陈嘉澍打开了通往世界顶尖学府的大门。
![]()
2006年,他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科学奖学金的全球选拔中,他从70多个国家的120余名精英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27位获奖者中唯一的中国人。
这笔约200万元的奖学金,全面覆盖了他赴美读博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及学术会议开支,为他搭建了通往顶尖学术殿堂的桥梁。
![]()
在领奖现场被问及未来规划时,他坚定地回答“我会回国”,彼时不少人却将这句话当作客套话。
2007年,23岁的陈嘉澍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无线集成电路领域的泰斗阿里・尼克内贾德教授。
在全美顶尖的伯克利无线研究中心,他专注于CMOS射频和毫米波集成电路研究,系统钻研从理论到芯片设计的全链条知识。
![]()
当时行业内普遍认为,CMOS工艺存在高频损耗大的缺陷,无法用于制作77GHz汽车雷达芯片,国外企业均采用成本高昂的砷化镓或硅锗工艺。
陈嘉澍却敢于挑战这一行业定论,提出了“先降频再放大”的创新思路,将难以处理的高频信号转化为稳定的低频信号进行处理,这一构想也成为他博士课题的核心内容。
此后的七年里,他整日扎根实验室,反复调试参数、绘制电路图成为日常。
![]()
23岁时,他发表的论文精准预判了毫米波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潜力,被多所高校引用;博士期间,他更斩获国际固态电路大会杰克・基尔比杰出学生论文奖——这一奖项全球每年仅评选一人。
2014年博士毕业之际,硅谷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开出200万美元年薪加绿卡的丰厚待遇。
![]()
但陈嘉澍始终牢记归国的承诺,同时目睹国内芯片产业遭受技术封锁的困境,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所有邀请,带着七年积累的技术成果与人脉资源,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航班。
沪上攻坚
凭借深厚专业积淀与创业热忱,陈嘉澍将上海选为逐梦起点。2014年,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芯片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核心技术卡脖子,国内鲜有企业涉足这片高端芯片"无人区"。
![]()
正是在此背景下,他于上海自贸区创办加特兰微电子,"CAL"致敬伯克利母校,"TERAH"则昭示深耕太赫兹高频技术的决心。
创业初期举步维艰:核心团队仅数人,曾困于办公室租金支付难题;芯片研发耗资巨、门槛高,单次流片成本数百万,失败即意味着前期投入归零。
![]()
信号干扰、高温性能波动等技术难题接踵而至,国内缺乏成熟测试设备,团队只能从零搭建专属测试平台。
陈嘉澍带领团队昼夜攻坚,反复优化设计方案,坚持选择CMOS工艺路线——以通用硅材料为基础,成本远低于国外特殊材料技术路径,誓要打破垄断。
![]()
历经五次流片迭代,2017年加特兰实现关键突破:全球首款汽车级CMOS工艺77/79GHz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芯片量产。
这款芯片性能比肩国际巨头,成本却降至传统方案40%,一举撕开西方技术封锁。
此后,企业凭详实实测数据与国际巨头竞争,攻克AEC-Q100、ASIL-B等严苛车规认证,首份试产订单打破信任壁垒,合作车企增至30余家,搭载芯片车型超220款。
![]()
技术迭代从未止步:2018年推出Alps系列SoC芯片,集成射频前端与信号处理单元。
2019年实现AiP设计,将天线集成于芯片。
2024年毫米波雷达芯片年出货量突破1900万颗,登顶全球第一。
2025年再推全球首款车规级UWBSoC芯片,进军数字钥匙与工业雷达领域。
![]()
如今,加特兰已在上海、深圳、德国完成布局,手握上百项专利,从初创小团队成长为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行业领军者。
结语
回望陈嘉澍的成长与创业之路,每一步都印刻着坚守与初心。
从宁波院子里的“拆机少年”,到伯克利挑战权威的博士,再到上海打造芯片帝国的创业者,他用近二十年的时间,谱写了中国芯片领域的逆袭篇章。
![]()
当被问及放弃硅谷200万年薪回国创业是否后悔时,加特兰亮眼的市场成绩已经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宁波的成长经历赋予他务实的动手能力,海外深造让他掌握了前沿技术,而最关键的是,他始终将个人才华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
![]()
当年美国用200万奖学金“押注”他,或许未曾想到这笔投资最终催生出打破西方垄断的核心力量;硅谷的高薪挖角,更没能动摇他那颗“科技报国”的心。
加特兰的发展故事,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从当年的“技术空白”到如今的“全球第一”,背后是像陈嘉澍这样的实干者们,用无数个深夜的调试、一次次失败后的重试,逐步填补产业短板。
![]()
他们用实践证明,国产替代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赛道;顶尖人才回国的意义,不仅是填补技术空白,更是要成为产业链升级的核心引擎。
如今的陈嘉澍,依旧保持着低调务实的实干作风。当外界称他为“中国最稳的创业博士”时,他只是朴实地表示:“能造出别人用得起的芯片,这就是意义。”
![]()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破了科技的本质——科技的价值不在于竞争本身,而在于解决实际需求。
从一颗芯片守护千万辆车的行驶安全,从上海自贸区的小办公室到掌握全球市场的话语权,陈嘉澍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个人财富的最大化,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价值实现。
![]()
而这样的励志故事,正在中国科技领域不断上演,这便是最动人的中国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