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泽连斯基在外交场合苦苦哀求过冬援助时,俄乌战场的核心 —— 红军城已陷入白热化绞杀。第一批乌军俘虏的招供撕开了战局迷雾,随着维亚切斯拉夫・克雷文科等士兵交代部署细节,俄军彻底掌握战场主动权,一场围绕城市攻防与地下通道的生死博弈已然展开,而这背后更折射出乌克兰在战略孤立下的困兽之斗。
俘虏泄密成为战局转折的关键钥匙。随着越来越多乌军士兵投降,俄军摸清了包围圈内的兵力分布与防御弱点,随即调整战术发起精准打击。俄军第 51 集团军摩步第 5 旅主攻季米特罗夫区域,一举夺取 24 栋建筑物;第 2 集团军则突击郊区居民区,连续击退乌军 10 次反冲锋,兵锋直逼火车站与背后的工业区。在格里希诺村,乌军国际军团与第 32 机步旅的四次突围均遭挫败,50 余名士兵与雇佣军殒命,包围圈的 “口袋” 越收越紧。![]()
俄军的战术革新让攻城效率倍增。在格里申郊区别墅区,一套 “无人机 + 突击队” 的近战组合拳尽显威力:四旋翼无人机投掷 TM-46 反坦克地雷摧毁据守房屋,光纤无人机精准打击火力点,随后突击队趁势冲锋清剿残敌。这种精细化打法在多区域同步推进:东面包围圈持续收缩,西面控制乌达奇涅铁路线后猛攻树林堡垒,北面已突破铁路线直扑工业区地下设施,东北部在高层住宅区与乌军反复争夺,赫纳季夫卡村等战略支点尽数落入俄军手中。
乌军则依托两大防线殊死抵抗。城内守军以 “城市群要塞坑道 + 隧道蜂窝网络” 为核心,这套四通八达的地下工事正是其以弱抗强 15 个月的底气 —— 即便地面补给断绝,仍能通过隧道输送物资、调兵增援。城外援军则在北面多布罗皮利亚构建 “地雷 + 无人机” 杀戮区,最强的亚速第 1 军连续三天阻击俄军 “铁钳”,宣称一周内摧毁俄军 23 辆装甲车、39 套火炮系统,杀伤 1226 人。
外援的窘境却让抵抗难以为继。哈尔科夫 - 库皮扬斯克方向新增的法语系黑人士兵,虽号称 “国际援军”,实则是装备匮乏的雇佣军 —— 仅配备 AK-47、少量弹药与无线电,连饮用水和食品都无法保障,却要硬抗俄军重炮与巡飞弹的轮番轰炸。反观俄军,创造性地使用摩托车机动单位破解防御:借助速度优势穿透乌军稀疏防线,车载电子战系统有效压制 FPV 无人机,在敌后穿插搅乱部署,这种 “拼多多式” 灵活战术远超外界预期。
战场的天平已悄然倾斜。俄军将主攻方向锁定地下隧道,一旦摧毁这套补给命脉,城内守军的抵抗将沦为强弩之末。尽管乌军在北面的地雷阵仍能造成杀伤,但亚速第 1 军的阻击本质是 “迟滞战”—— 正如战场观察者所言,一旦俄军完全控制红军城市区,北面援军终将因腹背受敌被迫撤退。更残酷的现实是,北约援助的二手武器在俄军战术革新面前渐显颓势,而美国聚焦对华博弈的战略转向,已让乌克兰的武器与能源援助沦为 “空头支票”。![]()
红军城的巷战硝烟中,藏着现代战争的新逻辑:既需要无人机与电子战的技术对抗,也离不开地下工事与机动战术的传统智慧,更受制于全球战略格局的深层影响。当俄军的摩托车编队在敌后穿梭,当雇佣军在缺粮少弹中挣扎,这场绞杀战早已超越一城一地的争夺 —— 它既是俄乌战场态势的缩影,更是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后,乌克兰被逐步边缘化的鲜活注脚。战场的胜负或许尚未最终定格,但战略孤立下的乌克兰,已在寒冬与炮火中显露疲态。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