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避三舍”体现信守承诺、主动退让,该成语背后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的哪位诸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答案:B
解析:晋文公重耳流亡楚国时,承诺若晋楚交战便“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城濮之战中,他践行诺言,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既遵守约定又占据战场优势。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称霸,楚庄王有“问鼎中原”典故,秦穆公专注西陲发展,均与该成语无关。
2.“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连编联竹简的皮绳都多次断裂,这个故事与哪位思想家有关?()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答案:A
解析: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因翻阅次数过多,编联竹简的皮绳(韦编)多次磨断,足见其治学勤奋。孟子主张“仁政”,荀子强调“礼法并施”,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三人的典籍研读故事中均无“韦编三绝”的记载。
3.毛遂主动推荐自己随主君出使楚国,最终成功说服楚王合纵抗秦,“毛遂自荐”中的毛遂是哪位公子的门客?()
A.孟尝君
B.春申君
C.信陵君
D.平原君
答案:D
解析:秦军围攻邯郸时,平原君赵胜需挑选门客出使楚国,毛遂主动请缨,在楚国朝堂上据理力争,最终促成楚赵联盟。孟尝君门客有“鸡鸣狗盗”典故,信陵君有“窃符救赵”之举,春申君曾主持修建吴都,均与毛遂无关。
4.“乐不思蜀”形容人在新环境中享乐忘本,该成语涉及的蜀汉君主是()
A.刘备
B.刘谌
C.诸葛亮
D.刘禅
答案:D
解析: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迁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时问他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尽显昏庸。刘备是蜀汉开国皇帝,诸葛亮是丞相,刘谌是刘禅之子(因不愿降魏自杀),均与该典故无关。
5.“洛阳纸贵”形容作品广受欢迎、流传甚广,导致纸张供不应求,这个成语与哪位文学家的《三都赋》有关?()
A.左思
B.曹植
C.潘岳
D.陆机
答案:A
解析:左思耗时十年创作《三都赋》,作品问世后,洛阳文人学士争相传抄,导致当地纸张价格暴涨。曹植的代表作是《洛神赋》,潘岳以《悼亡诗》闻名,陆机的《文赋》是文学理论经典,均未引发“洛阳纸贵”的现象。
6.韩信率军作战时,故意将军队背靠河水列阵,士兵因无退路而奋勇拼杀,最终击败敌军,这一战术对应的成语是()
A.背水一战
B.破釜沉舟
C.声东击西
D.调虎离山
答案:A
解析:“背水一战”源于韩信攻打赵国的井陉之战,他利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让士兵在绝境中激发战斗力。“破釜沉舟”是项羽巨鹿之战时的战术,“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是通用战术,并非韩信专属典故。
7.某人早年隐居东山,不愿为官,后因国家危难重新出山,最终在重要战役中指挥军队取得胜利,“东山再起”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谢灵运
B.王羲之
C.陶渊明
D.谢安
答案:D
解析: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东山,四十多岁才出山为官,淝水之战中他作为东晋总指挥,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大军,“东山再起”便源于此。王羲之是书法家(代表作《兰亭集序》),陶渊明是田园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人,均无“东山再起”的经历。
8.“手不释卷”形容勤奋好学、书本不离手,该成语最初用来描述哪位三国时期武将的学习经历?()
A.关羽
B.张飞
C.吕蒙
D.赵云
答案:C
解析:孙权劝吕蒙多读书,吕蒙起初以军务繁忙推辞,后听从建议发奋学习,学识进步显著,孙权称赞他“手不释卷”。关羽、张飞、赵云虽为三国名将,但史书中并无他们“手不释卷”的记载。
9.“投笔从戎”指放弃文业、投身军旅,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后来出使西域,巩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他是()
A.张骞
B.班超
C.苏武
D.卫青
答案:B
解析:班超早年以抄写文书为生,后感叹“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遂投笔从戎,最终出使西域三十余年,平定西域五十余国。张骞是西汉出使西域的先驱,苏武曾牧羊北海十九年,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均与“投笔从戎”无关。
10.“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术,指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来解除前线危机,该战术的提出者是()
A.孙武
B.庞涓
C.吴起
D.孙膑
答案:D
解析: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孙膑向田忌建议:“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田忌采纳此计,最终解邯郸之围。孙武是《孙子兵法》作者,吴起是军事家(著有《吴子》),庞涓是孙膑的对手(因嫉妒陷害孙膑),均未提出“围魏救赵”。
11.“一字千金”形容文章或书法作品价值极高,修改一个字就赏千金,该成语与哪位战国时期的丞相有关?()
A.商鞅
B.吕不韦
C.李斯
D.范雎
答案:B
解析: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书成后悬挂于咸阳城门,宣称若有人能增减一字,便赏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来。商鞅主持秦国变法,李斯是秦朝丞相(参与统一文字),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均与该成语无关。
12.“焚书坑儒”是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下令实施这一举措的君主是()
A.秦孝公
B.秦始皇
C.秦二世
D.秦庄襄王
答案:B
解析: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采纳李斯建议,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学之外的诸子百家书籍;后因方士、儒生批评朝政,又坑杀四百六十余人,史称“焚书坑儒”。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秦二世是秦朝末代君主(导致秦朝灭亡),秦庄襄王是秦始皇之父,均未实施“焚书坑儒”。
13.“胯下之辱”指忍受暂时的屈辱以成就大事,该成语的主人公后来成为汉朝开国功臣,他是()
A.韩信
B.萧何
C.张良
D.陈平
答案:A
解析:韩信年轻时,曾被一屠夫羞辱,要求他从胯下钻过,韩信为避免冲突,忍辱照做。后来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刘邦的丞相(曾月下追韩信),张良是谋士(提出“下邑之谋”),陈平是谋士(多次出奇计),均无“胯下之辱”的经历。
14.“老当益壮”形容年纪虽大但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该成语出自哪位东汉将领的话语?()
A.霍去病
B.班超
C.马援
D.卫青
答案:C
解析:马援曾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年过花甲仍主动请缨出征,平定交趾叛乱。班超是“投笔从戎”的主人公,霍去病、卫青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均未留下“老当益壮”的相关表述。
15.“请君入瓮”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该成语涉及武则天时期的两位酷吏,其中被“入瓮”的是()
A.来俊臣
B.周兴
C.索元礼
D.万国俊
答案:B
解析: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来俊臣奉命审问。来俊臣问周兴:“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周兴建议“取大瓮,令囚入中,四周烧炭炙之,何事不承?”来俊臣遂命人抬来大瓮,对周兴说“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被迫认罪。来俊臣是提出“瓮刑”之人,索元礼、万国俊是其他酷吏,均未被“入瓮”。
16.“举一反三”形容善于推理,从一件事推出其他同类事情,该成语与哪位思想家的教育理念有关?()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A
解析:孔子在教育中主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学生一个方面,如果学生不能由此推及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重复教了,“举一反三”便源于此。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均未提出“举一反三”的教育理念。
17.“图穷匕见”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意图暴露,该成语与荆轲刺秦的故事有关,其中“图”指的是()
A.军事部署图
B.秦国地形图
C.天下疆域图
D.燕国地形图
答案:D
解析:荆轲携带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献给秦王表示臣服)和樊於期的首级出使秦国,地图展开到尽头时,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趁机刺秦。“图”特指燕国督亢的地形图,而非秦国地图、天下疆域图或军事部署图。
18.“不学无术”最初用来批评哪位西汉官员缺乏学识和能力,后来泛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A.霍光
B.卫青
C.霍去病
D.李广
答案:A
解析:《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辅佐汉昭帝、汉宣帝,权倾朝野,但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缺乏学问和治国的道理。卫青、霍去病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是“飞将军”,均未被评价为“不学无术”。
19.“刮目相看”指去掉旧印象,用新眼光看待人,该成语与吕蒙学习后学识大增的故事有关,说出这句话的是()
A.孙权
B.刘备
C.鲁肃
D.周瑜
答案:C
解析:鲁肃起初认为吕蒙只是武将,学识浅薄,后与吕蒙交谈,发现他学识渊博,不禁感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即对吕蒙“刮目相看”。孙权是劝吕蒙学习的人,刘备、周瑜与该对话无关。
20.“江郎才尽”形容人的才华减退,不再有好的作品,其中“江郎”指的是哪位南朝文学家?()
A.江淹
B.江总
C.谢朓
D.沈约
答案:A
解析:江淹早年才华横溢,写出《恨赋》《别赋》等名篇,晚年却再也写不出优秀作品,时人认为他的才华被他人“收回”,故称“江郎才尽”。江总是南朝陈的文学家,谢朓、沈约是“永明体”的代表人物,均与“江郎才尽”无关。
21.“约法三章”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共同遵守,该成语与刘邦进入咸阳后安抚百姓的举措有关,“三章”不包括下列哪项?()
A.杀人者死
B.伤人及盗抵罪
C.废除秦朝苛法
D.官员贪污处死
答案:D
解析:刘邦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同时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赢得百姓支持。“官员贪污处死”并非“约法三章”的内容,而是后世廉政法规的常见条款。
22.“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把草木都当成敌人,该成语出自哪次战役?()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夷陵之战
答案:C
解析: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登城远望,见东晋军队阵容整齐,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不禁感叹“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草木皆兵”由此而来。官渡之战是曹操vs袁绍,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vs曹操,夷陵之战是刘备vs孙权,均无“草木皆兵”的典故。
2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对事业的忠诚和奉献,该名句出自哪位历史人物的《出师表》?()
A.诸葛亮
B.曹操
C.周瑜
D.刘备
答案:A
解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表明自己的决心:“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对蜀汉事业的忠诚。曹操的代表作是《龟虽寿》《短歌行》,周瑜是东吴将领,刘备是蜀汉君主,均未写过《出师表》。
24.“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该成语与哪位唐代诗人在宴席上的感叹有关?()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刘禹锡
答案:D
解析: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司空李绅设宴款待,席间有歌妓表演,刘禹锡作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司空见惯”由此而来。李白、杜甫、白居易虽为唐代著名诗人,但均未创作该诗句。
25.“指鹿为马”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该成语与秦朝哪位宦官操纵朝政的故事有关?()
A.赵高
B.李莲英
C.魏忠贤
D.刘瑾
答案:A
解析:赵高为测试大臣是否顺从自己,故意将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马”,大臣们有的沉默,有的附和赵高说“是马”,有的则说“是鹿”,后赵高将说“是鹿”的大臣治罪,“指鹿为马”由此而来。李莲英是清代宦官,魏忠贤是明代宦官,刘瑾是明代宦官,均与秦朝无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