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说起回忆录,很多人会认为,写回忆录这种十分专业和高雅的事情,多是名人、大企业家、社会精英所为,普通百姓似乎与回忆录无缘。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请人写回忆录。而担当这一重任的往往是一些年轻的写作达人和专业工作室。
近日,媒体报道了一个90后的年轻女孩,应约为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写回忆录《我的一生》,她们的生命因而温柔交汇。媒体盛赞,这不仅是一次文字记录,更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倾听与陪伴,一场关于“如何爱”的生动诠释。
这位名叫巴一的女孩,是一位从上市公司运营岗位转型的“90后”成都姑娘。一年前,她投身于为普通人写回忆录的自由职业。她在北京通过手机视频与远在海南的90岁老人李淑明进行了十多次沟通,每次超过一个多小时的视频通话,巴一在与李奶奶的沟通中,慢慢走进了她的生活,了解了她的人生故事。在倾听与书写的过程中,巴一无数次被这位为家人付出一生的女性及其家庭故事感动落泪。
这本《我的一生——做一个堂堂正正问心无愧的人》的回忆录写好后,打印装订完成后,李奶奶要了十几本寄回老家。这本传记不但完成了李奶奶一个最大的心愿,还让平时不了解她身世的亲友得以了解了老人艰难而奋斗的一生,大家都得到了极大鼓舞。
可以说,在这本个人传记撰写中,写作者巴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普通客户,而是参与、见证了李奶奶的人生。而传记的主人李奶奶,通过口述这本传记,把自己的身世向后人娓娓道来,也完成了家风的传承。因此,一本个人回忆录,成为了两代人情感奔赴的桥梁。
笔者看完巴一为李奶奶撰写传记的故事,也很受感动。如今,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不能仅仅停留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上,还应当关注老年人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对自身人生的回顾和总结上,请人帮忙写一本自己的回忆录,这是很多老年人的共同诉求。
据报道,为老人代写回忆录这种新职业突然火了,正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成为垂直分类的热搜。在上海部分社区,出现了教老年人写回忆录的培训项目。比如一些平台上,有近万篇记录写作经历或个人经验的笔记,其中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的业务最红火。有人月入2万多元,还有的人专门成立了回忆录工作室。
客观地说,个人回忆录如同时光穿梭机、留声机,能帮老人在情感上延续曾经的生活,并从中获得慰藉。而老人通过对过往的回忆,不但是一次敞开心扉的畅聊,更是传承家风的一个重要载体。
有统计显示,进入2024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中有教师、白领、从事写作的自由职业者,以及离开互联网工作的打工人。老人们既然有如此高的精神需求,更多有志有为的年轻人又乐于加入到回忆录写手这个新职业中,看来这件事大有可为。
从当前老年人撰写回忆录热可以看出,回忆录的下沉并爆火,是老年人对自身生命的重新诠释和定义。通过代写个人回忆录,老年人还可以将人生经验、家风家训传递给后代,这是一件大好事。但要将好事办好,仍需要对这个新职业进行一定的引导规范,全社会理应齐心协力,办好这件暖心事,并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保障。
□赵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