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经历的
正在成为过去
我们所留下的
是这一方水土和文明存在过的痕迹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今天,你将听到的是《过了腊八就是年》。
点击收听音频
有童谣唱,“过了腊八就是年”。传统上,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腊月初八就是俗称的腊八节。当人们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也就意味着又要开始热热闹闹地过年了。
何为腊月
《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则为战争。古代的中国被割裂成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强国想用战争的手段掳掠、抢夺、吞并小国,而小国也只能以牙还牙,用战争的手段保卫祖国。祭祀则是宗教活动,人们希冀通过祭祀神灵、祖先来得到他们的庇护和保佑。十二月是年终之月,它表示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又将开始,所以,古人对十二月的祭祀特别重视而又顶真。
《礼记·郊特牲》中写道:“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这段文字表述得很清楚:天子在十二月有八种祭祀活动,叫作“蜡八”,而“蜡”的意思就是“索”,到了年终,天上地下的神灵鬼怪就要向人间索取祭祀的食品,同样,人间也希望通过祭祀向神灵鬼怪祈求庇护保佑。
而到了秦朝,人们不用“蜡”而用“臘”,《说文解字》中释:“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而汉代经学家郑玄则是这样解释的:“臘,谓以田猎所得禽祭。”根据他的说法,由狩猎而获得的“野味”叫作“臘”,用“臘”作祭品的祭祀被叫作“臘”或“臘祭”。“腊”原义是指干肉,后来与“臘”通用,到了现代,又成了“臘”的简化字,“臘月”也被写作“腊月”,人们对“腊月”名称的由来也产生了异义。
古人以六十甲子记日,六十甲子中有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等五个戌日。古代腊祭的时间就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由于腊祭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所以这个月也就被称为“腊月”。
腊八“七宝粥”
周朝的冬日祭祀叫作“蜡八”,而蜡、腊、臘的字形和发音十分相似,于是“蜡八”后多被讹作“腊八”,原来定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进行的“腊祭”也被讹作“腊八”而被固定在腊月初八,如《荆楚岁时记》中讲:“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腊祭是汉代以前的皇家隆重的冬日祭祀活动,在汉代以后就衰落下来了,大概到了唐宋以后,这种风俗与佛教相结合,成了佛教节日—腊八节。
记录北宋风俗的《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讲: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日,寺院送面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喝豆粥《古代风俗百图》(王弘力 绘)
可见,北宋时寺庙在腊月八日还会举行“浴佛”等活动,而“腊八粥”正式名称则是“七宝五味粥”。僧人分送“腊八粥”,增进了与世俗的情感,以此推广佛教。后人作《腊八粥》诗云: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习也”,大抵意为地方流行的生活习惯。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主要针对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内容进行叙述,以四季为时间线,带读者感受闵行传统民俗文化的移风易俗。
2025年11月起,第三十一季正式开启, 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 八6班 谢康升
编辑:陈依婷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