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供应链金融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始终围绕“普惠”核心演进,本质都是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寻找路径。
——摘要
产业数字金融,并非对供应链金融的替代,而是在其基础上依托数字技术形成的“升级版”业态——供应链金融聚焦单一产业内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循环,如同家庭做饭“买菜-加工-食用”的闭环;产业数字金融则站在产业链全局视角,既关注“菜的种植源头”,也覆盖“物流运输环节”,实现跨行业、全维度的生态服务。
这种升级背后,是金融服务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的逻辑转变。正如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所言,产业数字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迭代形态,二者的核心差异集中体现在信用体系、服务范围与生态构建三个维度。
核心差异:三大维度的本质分野
1.信用基础:从“核心企业背书”到“数字信用聚合”
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逻辑具有鲜明的“中心化”特征——以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为唯一锚点,金融机构通过核心企业确权实现风险控制,导致二级以下供应商因“离核心企业过远”难以获得服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明显局限: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存在断点,中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难以被精准评估。
产业数字金融彻底重构了信用体系,建立起“四位一体”的数字信用矩阵:既保留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更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激活交易信用、数据信用与物的信用。
2.服务边界:从“链上融资”到“全生态赋能”
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始终局限于“核心企业上下游的融资需求”,以应收账款、存货质押等金融产品为主,服务场景割裂且覆盖面有限。
产业数字金融实现了服务的“三维拓展”:
范围拓展:突破单一产业链限制,覆盖跨行业的产业生态。
场景延伸:从单纯融资延伸至非金融服务。
流程深化:实现“全周期风控”。
这种拓展的核心在于评估逻辑的转变:金融机构不再孤立评判单个企业的风险,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产业生态中考量——先判断 “产业是否有前景”,再评估 “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力”,对银行的产业洞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生态关系:从“银企博弈”到“共生共融”
传统供应链金融中,银企关系呈现“零和博弈”特征:银行出于风险控制需要,对企业数据过度索取;企业因担心商业信息泄露而不愿配合,导致数据壁垒难以打破。核心企业则往往利用优势地位延长付款期限,变相抬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产业数字金融通过平台化建设构建了新型银企关系。这种平台实现了产业数字化与金融数字化的“无缝对接”:金融机构的风控系统与企业的采购、生产、物流系统实时联通,数据在合规框架内安全流转;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物流服务商等多方在平台上形成利益共同体。
发展启示:数据为核,生态为基
产业数字金融的崛起并非对供应链金融的否定,而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升级。二者的差异本质上是“传统信用模式”与“数字信用模式”、“单点服务”与 “生态服务”的分野。从实践来看,发展产业数字金融需破解三大关键命题:
数据安全:需建立从采集、使用到存储的全流程合规体系,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
平台规范:当前产业数字平台存在“重复建设”问题,需尽快明确准入标准与责任边界,防范无牌经营风险;
转型成本: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薄弱,需通过财政补贴、技术支持等政策降低其系统改造负担。
正如“做饭”的比喻所示:供应链金融解决了“家庭做饭的食材采购资金问题”,而产业数字金融则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政策鼓励“脱核”模式、技术持续迭代的背景下,产业数字金融正成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产融深度融合的核心力量。
11月13日,2025第十一届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年会将于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年会将汇聚政府、领军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多方力量,共同探讨产业数字金融等前沿话题。
大会亮点
荣誉见证:将举办第十一届中国产业数字金融行业标杆企业大奖颁奖典礼,见证行业优秀机构成果,记录荣誉时刻。
案例分享:邀请行业领袖分享产业数字金融实践的成功案例和前沿趋势。
合作交流:为参会者提供丰富的交流合作机会,助力企业拓展业务合作和人脉资源。
2025第十一届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年会不仅是产业数字金融的行业盛会,更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的重要平台。我们诚邀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共同见证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产业数字金融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历经传统产业金融1.0、供应链金融2.0到数字金融3.0阶段,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服务体系。然而,其发展仍面临技术支撑不足、监管模式滞后等挑战。为此,2025第十一届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年会将于11月13日在北京举办,聚焦产业数字化与金融创新融合趋势,汇聚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探讨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推动构建良性金融生态,助力产业链协同发展。
![]()
《中国司库建设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发布,汇聚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银行及科技厂商的标杆案例,展现司库建设全生态创新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