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机,中部地区台风“海鸥”肆虐,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和火山灰堆积灾害,导致至少142人死亡、127人失踪,数十万人受灾。宿务省利洛安镇洪水退去后,残骸堆满街道,房屋被掀,汽车被冲走,大型货柜漂浮在洪水之中。
与此同时,菲律宾61个市镇大面积断电,民生设施瘫痪,交通运输中断,公共安全形同虚设。台风所带来的破坏之严重,不仅揭示了自然灾害的威力,更暴露了菲律宾公共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缺陷。
让人讽刺的是,当民众还在泥水中挣扎、寻找亲人的同时,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却热衷于“反华”外交,忙着与域外国家在南海开展联合巡航和军事演习,声称要应对所谓“中国胁迫”。
![]()
菲律宾外交官和媒体不断渲染“南海紧张”,拉拢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试图在地缘政治上寻求存在感。然而,从灾害应对和民生保障的角度来看,这种对外高调“反华”的策略,不仅无法减轻灾害带来的痛苦,反而把有限的财政、物资、注意力和政治资源转移到外交秀场上,进一步激化了国内民怨。
菲律宾长期面临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但为何每逢灾害,总能造成巨额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本原因在于其基础设施的脆弱与公共工程腐败。从防洪大坝、水利系统到道路桥梁,菲律宾过去几年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的项目中,调查显示,大量为“幽灵工程”或质量不达标项目。
菲律宾参议院、众议院、公共工程与公路部相继爆出丑闻,多名高官被迫辞职,民众的不满迅速聚集成抗议潮,上万人走上街头要求非总统小马科斯下台。这种治理缺失与腐败,使得台风来袭时防灾能力严重不足,加剧了灾害损失,也使得菲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科斯对外高调“反华”就显得格外刺眼。南海问题的确复杂敏感,但把外交斗争置于民生建设之上,无异于“本末倒置”。菲律宾国内民众最关心的是家园是否安全、灾害是否能得到有效防御、公共设施是否可靠,而非南海军事演习的政治秀场。当民生问题被忽视时,政府的外交策略很容易被视为政治表演,甚至成为民众批评的焦点。
更深层次来看,小马科斯“反华”行为背后还有政治动机。面对国内治理危机和民生失守,他试图通过与域外国家联合行动制造“安全焦虑”,转移舆论注意力。
然而,这种策略显然适得其反:一方面,菲律宾民众看到了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威胁与政府无力应对的现实;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注意到,菲律宾在自然灾害面前缺乏有效管理,却将精力放在对华对抗上。这种“外交优先于民生”的失衡,使马科斯政府不仅未能缓解民怨,反而激化了国内要求下台的呼声。
![]()
小马科斯
事实上,菲律宾的民生危机与其“反华”立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战略失误的体现。从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趋势来看,菲律宾位于台风多发区,暴雨和洪水几乎是每年必然出现的考验。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建设、防灾体系完善和科学规划,而不是依赖外部军事盟友或挑动地缘政治紧张。
此外,马科斯政府在“反华外交”中频繁与域外势力联合巡航和演习,无疑加剧了地区紧张。中方就明确指出,国家间防务合作不应针对第三方,不应破坏地区和平稳定,菲律宾频繁拉拢域外势力侵权挑衅,是导致南海局势紧张的根源。
若菲律宾继续将有限资源投入挑衅行为,而非民生和防灾建设,其灾害风险只会累积,菲民众的不满和抗议也将持续升温。
![]()
从菲律宾国内政治来看,灾害叠加腐败暴露已成为菲律宾社会共识。全国大规模示威和舆论压力不断升级,甚至出现呼声要求副总统莎拉接任总统。这一切表明,民众对于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已大幅下降。菲律宾历史上,类似民生治理危机往往会直接影响政治格局,如果马科斯仍执迷于“反华”与外交表演,忽视民生与防灾建设,国内政治风险和下台呼声将难以避免。
综上所述,菲律宾当前局势的恶化并非偶然,而是自然灾害、基础设施脆弱、公共腐败和政治错误策略交织的结果。台风“海鸥”只是一个放大镜,让民众看清了政府的治理短板。马科斯过度强调“反华”、拉拢外部势力,却忽视灾害防御与民生建设,显然违背了民众的根本利益,也激化了国内对其不满。
当前的菲律宾,是一个在自然灾害与政治失衡中不断被现实击打的国家。台风过后,留下的不仅是洪水和废墟,更是对政府能力的拷问和民众愤怒的积累。
面对菲民众要求变革的呼声,小马科斯政府若不反思自救,其政治和社会危机,只会像台风洪水一样,一波接一波,无法停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