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至,菜根肥。11月7日立冬当天,在常营地区愿景农场的常营地区减排赋能示范项目试验田内热闹非凡,残障朋友、家属与志愿者们热情洋溢地收割着一颗颗饱满的大白菜,欢声笑语中满是丰收的喜悦。这是常营地区残障者减排赋能项目结出的丰硕成果。大家自发结对打理菜园近一年,从开始由我们安排值班到自发、自愿到地里浇水、施肥、手工捉虫全程参与,最终收获的大白菜中,最大一颗重达23.6斤,沉甸甸的果实不仅承载着劳动的汗水,更见证了残障群体在环保减排道路上的成长与蜕变。
![]()
![]()
![]()
记者了解到,此前部分残障者群体因自身条件及支持系统薄弱,在参与分类减排等环保工作时面临诸多挑战。中、重度残障者普遍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动机,尽管政府及相关组织开展了大量环保宣传,但针对残障群体的可实践、个性化参与途径不足,活动质量与规模参差不齐,未能充分兼顾个体差异。这导致部分残障者及家庭在垃圾分类辨识、正确投放等方面存在困难,旧习惯难以改变,既影响了环保工作推进,也制约了残障群体平等参与社区建设的进程。
![]()
![]()
为破解这一难题,常营地区残障者减排赋能项目应运而生。项目以常营地区部分残障者为服务对象,精准锚定三维核心需求:在微观层面,聚焦个体能力提升,助力残障者适应国家低碳发展要求;在中观层面,搭建针对性引导支持体系,设计贴合残障者实际的实践活动;在宏观层面,推动残障友好环境建设,强化残障群体与社区的融入度。通过近两年的持续引领与陪伴,项目逐步打破了残障群体参与环保的壁垒。
![]()
如今,项目成效已全面显现。曾经在环保参与中略显被动的残障朋友们,如今已成为社区环保的“主力军”之一。不仅他们自身的环保意识显著提升,家属也积极加入环保行列,“厨余堆肥、制作酵素”成为不少残障家庭的日常习惯,实现了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从自发打理小菜园实现食材自给,到主动践行垃圾分类、参与社区环保实践,残障群体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环保潜力,更在劳动中收获了自信与归属感,平等参与社区生活和建设的权利得到充分彰显。
“以前总觉得环保是别人的事,现在才知道我们也能做得很好。这颗大白菜就是最好的证明!”参与菜园打理的残障朋友佟先生举着刚收割的白菜笑着说。项目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服务内容,丰富残障群体环保参与途径,让更多残障朋友在环保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共同为社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