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山姆APP搜索“好丽友”,界面干净得令人错愕,仿佛输入的不是关键词而是幻觉。前一天还占据社交平台热搜榜的争议产品,连同城代购朋友圈里的下单截图都尚未撤下,就已经被悄然移出货架。
- 一同消失的还有卫龙高纤牛肝菌魔芋等大众化休闲食品,以及评论区中接连不断的负面反馈、退会申请潮,甚至有消费者公开呼吁管理层集体辞职以示负责。
- 花费260元乃至680元购买年度会员资格的家庭,曾将这张卡视作通往精致生活的通行证,如今却频频质疑:这究竟是品质保障,还是被包装成高端消费的“认知税”?那个凭借“精选独家”赢得口碑的山姆,为何突然转向与普通商超同质化的赛道竞争?
![]()
-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源于一次看似寻常的APP版本升级。谁也没料到,一次技术层面的迭代操作,竟成了引爆长期积压情绪的引信。
- 更新后的应用界面中,水果与肉类商品图呈现出一种脱离现实的完美感——草莓红润如打光渲染,牛排纹理均匀得如同AI生成,实物到手后反差强烈,令人怀疑是否买错了批次。
- 更引发争议的是生牛腱的商品配图,直接使用了一道成品番茄牛腩的照片作为主视觉,把未加工原料伪装成熟食呈现。即便原始实拍图存在,也被埋藏在五张美化图片之后,需手动滑动多次才能窥见真实样貌。
![]()
- “我需要的是所见即所得,不是精修滤镜下的美食大片。”一位用户在评价区直言不满。也有人调侃:“现在买生鲜是不是附赠厨师服务?毕竟图片里都已经炖好了。”
- 这种近乎误导性的展示方式,让重视透明度和真实体验的会员感到被欺骗。他们支付年费的核心诉求本是省心省力,结果连查看商品本来面目都要层层点击、反复查找。
- 图像失真仅是开端,交互逻辑的改动更是令老用户难以适应。过去下拉即可浏览详情的功能,现已被冗余弹窗取代;规格参数等关键信息被折叠进多层菜单,必须多次点击才能完整获取。
![]()
- “详情页设计完全违背直觉,底部一排按钮不说,点进去还要再点‘展开全部’才能看完内容,太折磨人了。”不少消费者抱怨道。
- 就连关乎饮食安全的配料表也被刻意隐藏。此前山姆就因成分标注不清引发舆论质疑,此次调整无疑加深了消费者的不安:“为什么连油和肉的基础配方都不敢公开展示?”
- 这些用户体验上的倒退已激起广泛反感,而真正刺痛会员神经的,是货架上日益增多的“平民品牌”。
![]()
![]()
- 当标价49.9元/48枚的“低糖好丽友派”出现在山姆陈列架上时,许多会员直言自己的“中产滤镜”瞬间碎裂。
- 这款宣称减糖80%、可可含量提升30%的产品,入口依旧甜腻厚重,令正在控糖或减脂阶段的顾客大呼踩雷。
- 更何况,好丽友早在2022年便因国内外双标配料问题遭到全网声讨,尽管后续官方澄清称“全球统一配方”,但公众信任早已受损难复。
![]()
- “我们缴年费是为了买到别处没有的进口特供和定制款,不是为了来买楼下便利店随手可得的好丽友。”一位会员的发言道出了多数人心声。
- 事实上,山姆在中国市场立足的根本,正是“稀缺性”三个字。早年的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独家单品,曾是代购圈抢购热潮的源头,不少人专程办卡只为入手这些限量美味。
- 然而近年来,这些高复购率的特色商品陆续退市,取而代之的是卫龙辣条、好丽友派这类全国铺货的平价零食,外加大量贴牌生产商品,会员的身份认同感随之瓦解。
![]()
- 其实这一转变早有预兆。2025年初,山姆中国管理团队迎来重大人事变动,原总裁文安德怀离任,新任代理总裁Jane Ewing上任后迅速推出三大战略方向:“加速扩张、数据驱动、降本增效”。
- 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供应链体系上:取消区域差异化运营机制,解散华东地区特色产品研发小组,全面对接沃尔玛全球品控标准。
-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新品开发周期从原先的12至18个月压缩至3到6个月;部分地方烘焙产品实现90天内从研发到上市的极速落地。
![]()
- 财务表现同样亮眼:2024年全年营收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沃尔玛在华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2025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同比增长22.5%,第二季度增速进一步攀升至30.1%。
- 门店拓展节奏同步加快,2025年内新增10家门店,创下入华以来单年开店数量新高,年底前预计还将新开约5家。
- 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信任交付”模式正悄然松动。仓储会员制的本质,并非单纯的商品交易,而是基于专业筛选的信任背书。
![]()
- 消费者支付年费,本质上是在购买“决策简化权”和“品质兜底感”——无需比价挑拣,也能安心购入优质商品。山姆用近三十年时间建立起这套信任体系,却在规模扩张的压力下出现了裂缝。
- 越来越多会员反馈,新上线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烘焙类口感下降、新鲜度不稳定;生鲜品类偶发变质问题,品控波动明显。
- 区域特色商品的减少尤为令人惋惜。曾经华东地区的时令糕点、华南特有的海产珍品,都是吸引本地消费者的重要筹码,如今均被标准化通用品项替代,山姆与普通超市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
- 面对汹涌舆情,山姆于11月3日晚间发布声明,强调APP改版自8月底起已在小范围测试,与10月27日才履新的高管刘鹏并无关联。
- 目前果蔬及肉类商品的首图已恢复为白底实拍风格,并承诺将持续优化展示逻辑,更真实地还原商品状态。
- 但此类被动式整改并未彻底平息质疑。下架几款争议商品、更换几张图片只是表面动作,会员真正关心的是:山姆能否重拾“严选”的初心?
![]()
- 更大的挑战来自外部竞争环境的激烈化。Costco自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后打法极具冲击力。
- 推出10万元限量款爱马仕包袋、常年以低于市场价千元出售飞天茅台,精准击中消费者对稀缺资源的渴望,在“身份象征”维度形成强力吸附。
- 某盒马会员店则主打极致性价比:榴莲千层蛋糕比山姆便宜40元,网红烤鸡定价仅10元,自有品牌占比高达40%,公然掀起价格战。
![]()
- 此外,胖东来作为本土零售典范,凭借超高员工待遇与人性化服务赢得大批拥趸,其抖音账号已成为天然种草阵地。
- 当消费者习惯了胖东来细致入微的服务态度,再回看山姆偶尔表现出的冷漠姿态,自然会对高昂会员费的价值产生动摇。
- 在这种多方夹击的竞争格局下,山姆的代购群体也陷入困境。昔日靠抢购爆款日赚五千的“黄牛”,如今面对满架大众商品,也开始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
- 归根结底,会员制零售真正的护城河,始终是“不可替代性”。消费者愿意支付年费,追求的并非海量选择,而是那种“闭眼选购也不出错”的确定感,以及一点微妙的优越心理。
- 可如今的山姆,似乎被快速扩张的野心遮蔽了双眼,逐渐模糊了“独家精选”与“大众普及”之间的边界。
- 据内部人士透露,山姆选品团队曾明确原则:缺乏差异化、无法体现会员价值的商品,即使利润可观,也必须坚决剔除。
![]()
- 正是靠着这份坚持,山姆才得以在中高端市场扎稳脚跟。那些曾被代购疯抢的爆款、口耳相传的高品质体验,无一不是信任积累的结果。
- 而现在,为了追求短期业绩增长与门店扩张速度,山姆选择了妥协,将曾经坚守的独特性抛诸脑后,这才导致会员产生强烈的“背叛感”。
- 有人认为消费者过于苛刻,但换个角度看,不是要求变高了,而是整个中国零售生态正在进化。
![]()
- 人们不再盲目崇拜“进口=优质”“外资=可靠”,转而关注成分列表、追踪生产流程,期待的是公开透明与真实可信的消费体验。
- 在供应链信息愈发透明的今天,“中产滤镜”本就脆弱易碎,稍有落差便会崩塌。山姆此次按下“撤货”键,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按下了暂停键。
- 但短期的补救措施,能否真正修复会员心中的那张“黄金信任卡”,仍是未知数。毕竟,信任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的诚意,而崩塌往往只需几次失望。
![]()
- 供应链可以重建,门店网络可以扩张,但一旦失去的信任,想要挽回所需付出的努力远超想象。当前的山姆最迫切的任务,不是继续冲刺开店数量,也不是急于推出更多新品,而是回头审视自己的起点。
- 会员费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入场凭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押金”。当会员觉得这份信任被辜负,当“严选”沦为“全选”,当“独特”变成“泛滥”,续费的理由也就荡然无存。
- 中国的中产消费群体,从不吝啬为品质与信赖买单。他们愿花260元办一张卡,愿为一款限定商品排队,愿主动分享购物心得,本质上是对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认可。
![]()
- 但当山姆不再提供独特价值,不再代表值得托付的品牌形象时,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
- 这场风波不仅是山姆自身的危机,更是整个零售行业的镜像投射。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中,任何企业都不能只追逐规模与速度,而忽视最根本的信任基石。
- 开超市容易,扩门店不难,但留住人心最难。下架几包好丽友轻而易举,可要重新赢回会员的信任,却需要长久的坚持与真诚的付出。
![]()
- 未来的山姆,能否找回最初的定位?能否在扩张与品质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能否让会员在下次续卡时,再次感受到“为信任付费”的踏实与安心?这些问题的答案,唯有时间能够揭示。
-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零售行业的终极较量,终将回归到信任与价值本身。唯有守住初心的品牌,才能在这场愈加激烈的角逐中走得更远。
- 毕竟,真正的消费升级,永远需要有担当、有价值、有温度的品牌来承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