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到心念已久的西安时,不巧天雨连绵。淅淅沥沥的雨水,让古城西安多了一些朦胧的诗意之美,也让我多了一些滞留的时间。由此,我能够沉浸在被誉为 “十三朝古都” 的西安城里,细细品味在这里沉淀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从西安博物馆展陈的秦砖汉瓦印记褶皱里,我读到了秦皇汉武在长安开创的盛世辉煌;从小雁塔响彻千年的雁塔晨钟里,我听到了大唐盛世传来的鼎沸颂歌;从西安碑林博物馆展陈的碑石墓志中,我看到了中华文明悠远的源头;从大雁塔完美保存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建筑中,我听到了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诚心音;从西安古城墙的城砖缝隙里,我领略了古代长安的辉煌与魅力;从大唐不夜城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繁华场景中,我联想到了汉唐盛世万国来朝的壮观景象。
确实,沉浸在被誉为 “十三朝古都” 的西安城里,我触摸到了周王朝在这里塑造的哲学观与伦理观,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这里奠定的中华文明基石,汉武帝凿空西域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发生碰撞的耀眼光芒,大唐盛世吸引万国朝拜彰显中华文明强大自信、开放包容、浪漫繁华的鲜明时代特征。
翻开史书长卷,可以清晰地看到,长安历经两千多年,先后有二十一个王朝和政权选择在这里建立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地方。长安建都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周文王选定现在西安的位置修建丰京,之后周武王又在此修建镐京。丰京和镐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期的城市,也是最早被称为 “京” 的城市。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将都城设在古咸阳。古咸阳的地理范围横跨渭河两岸,覆盖了今天的西安和咸阳的大部分区域。
![]()
长安第一次正式作为都城的名字是在汉朝。公元前 202 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在选择在什么地方建立都城的时候,谋士刘敬向汉高祖刘邦建议,将都城从洛阳迁至关中平原的长安。他认为关中 “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易守难攻,适合作为政治中心。享有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美誉的重要谋臣张良,用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八个字,向汉高祖刘邦阐述了长安的优势,认为在长安建都非常适合。一方面,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带,处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黄河中游,东面有函谷关、潼关与蒲津关,南面有子午关、大散关与武关,北边有萧关与金锁关,西边有陇关,四面山河环绕,是一座固若金汤的 “金城”,具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战略优势。另一方面,被称为 “八百里秦川” 的关中平原,位于秦岭和北山之间,是一块天然的盆地平原,东西长八百里,东部宽阔,有三四百里,由东向西逐渐缩减,最西端有百余里。渭河及其支流泾河,在关中平原内由西向东流入黄河,水源丰沛,土壤肥沃,是名副其实的 “天府之国”。于是,刘邦就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建立了汉朝的都城。
此后,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等朝代,都在位于 “八百里秦川” 核心地带的长安城建都。其中,在西汉和唐朝,长安城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鼎盛的黄金时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史称 “汉唐盛世”。《汉书・地理志》记载,在汉朝全盛时期西汉元始二年,长安城常住人口二十八万多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常住人口达到四十多万人;天宝元年,长安城常住人口达到一百多万人,其中登记在册的外籍居民超过十万人。同时期的罗马,常住人口才五万余人。“汉唐盛世” 的长安城,以兼容并蓄的气度向全世界散发出迷人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前来朝圣,堪称 “万国归附” 的人类文明奇观。
![]()
伴着回响在八百里秦川的千年秦腔,踏着古都长安厚重的历史弹奏的铿锵弦音,我撑着一把雨伞,在西安古城墙上漫步。一抹抹青绿色的苔藓,将历经沧桑的古城墙点染得诗意盎然。苔藓茂密的地方,偶尔还绽放一两朵素净的小花。停留在花瓣上和青苔尖上的水珠,闪烁着灵动的光亮。我仿佛看到,古城墙均匀的呼吸,正透过青绿色的苔藓,氤氲成为文人墨客颂赞长安的汉赋。倏然之间,一篇又一篇颂赞长安的汉赋,轻轻抖落千年时光,悠然凛冽地从城砖的缝隙里飘出来,萦绕在我的耳际,叩击着我的心扉 ——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寔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图皇基于亿载,度宏规而大起。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乡曲豪举,游侠之雄,节慕原尝,名亚春陵。连交合众,骋骛乎其中。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
这,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西都赋》。这篇赋通过对长安地理位置、宫殿楼台、宫室台榭、田猎游览、闹市集会等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都城长安城繁荣昌盛的景象,赞美了都城壮丽宏大、宫殿奇伟华美,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滭弗宓汩,逼侧泌瀄。横流逆折,转腾潎冽,滂濞沆溉。穹隆云桡,宛潬胶戾。逾波趋浥,涖涖下濑。批岩冲拥,奔扬滞沛。临坻注壑,瀺灂霣坠,沈沈隐隐,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濦漂疾。悠远长怀,寂漻无声,肆乎永归。然后灏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东注太湖,衍溢陂池。”
这,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上林赋》。这篇赋以精细的笔法描绘了汉武帝刘彻在上林苑建造的建章宫壮丽景象,以及游猎时的盛大规模,歌颂了西汉王朝的声威和气势。在描写建章宫时,说它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把东南西北的边界都写得无比辽阔。汉武帝刘彻读完后直接拍案叫绝,称赞这篇赋既写出了皇家的威风,又表达了深刻的道理。
“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蒙汜。其中则有鼋鼍巨鳖,鳣鲤鱮鲖,鲔鲵鲿鲨,修额短项,大口折鼻,诡类殊种。鸟则鹔鹴鸹鸨,鴐鹅鸿鹤。上春候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奋隼归凫,沸卉軿訇。众形殊声,不可胜论。”
这,是东汉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创作的《西京赋》片段。这段赋描写了修建在上林苑建章宫前殿南边的昆明湖优美景色,特别是描述了湖里湖外品类繁多的珍奇鱼儿和鸟儿,读后令人新奇不已。
汉赋抒写的长安城,雄伟壮丽,巍峨庄严。从这些汉赋的字里行间,汉代长安城的雄伟气势犹在眼前 ——
刘邦定都长安以后,长安城逐渐在关中平原上崛起。
可以想象,当粗犷豪放的秦腔变成民工施工的号子在 “八百里秦川” 上空久久不息地回荡时,一座繁荣的都城就渐渐在关中平原上形成。
![]()
汉高祖七年,刘邦命萧何建未央宫。九年后,未央宫基本建成。位于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的未央宫建成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处理朝政,成为汉帝国二百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是汉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惠帝元年(公元前 194 年),汉惠帝刘盈组织大规模修筑长安周围的城墙。五年后,长安城修建完成,周围有六十五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汉武帝刘彻在位于长安城西郊的上林苑中建造了建章宫。建章宫周长有二十余里,建筑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号称 “千门万户”。建章宫前殿的西北边是太液池,南边是昆明湖,与城内的未央宫、桂宫隔潏水相望。在未央宫与建章宫之间,有跨城而筑的飞阁连接,皇帝可以乘辇往来。建章宫是当时最华丽的宫殿,是汉武帝时期辉煌与繁荣的见证,是展示大汉国威与富足的标志性建筑,是西汉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代表。
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丝绸之路” 以后,长安与中亚、西亚、欧洲,乃至非洲,长期进行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往,长安因此成为著名的国际都会,与罗马并称 “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强大的城市和东方文明的中心。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描绘当时长安城的富裕情景:“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整个国家太平无事,如果不是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家富足;首都和地方州县仓库里装满了粮食,国家府库有结余的财货。京师长安国库积累了巨万的铜钱,穿钱的绳子都断了,无法数清有多少。国家太仓的粟米一层压一层,装不下了露在外面,甚至有些都放坏了没法吃。
这样的都城,谁不向往呢?难怪,汉代的辞赋家们,都尽力地挥动手中的毛笔,以充沛壮阔的精神气势驰骋想象,把繁盛的都城、发达的商业、丰饶的物产、巍峨的宫殿、奢华的服饰、奇异的鸟兽、惊险的狩猎、欢快的歌舞…… 变成精美的文字,尽情描绘和歌颂汉王朝创建的宏大世界!
![]()
夜幕降临,我撑着一把雨伞,跟随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步一停顿地慢步走进了流光溢彩的西安大唐不夜城。迷蒙细雨中,街坊两边的古典建筑在璀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金碧辉煌、气势雄伟。身着霓裳的舞者,正伴着唐代恢宏的歌舞旋律,在街边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他们衣袂飘飞,身姿婀娜,用轻舞飞扬的表演,再现了大唐的繁华与浪漫。一个又一个妆造精美的靓丽少女,梳起云鬓、点上花钿、衣着唐装,或在音乐喷泉旁,或在雕塑群边,或在宫灯盏下,摆着各种姿势拍照,把西安夜雨的诗意凝固成千年前的大唐浪漫。蓦然之间,我想起唐代诗人张说的一首诗 ——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花萼楼位于都城长安的皇宫之中,是长安城内大型娱乐活动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盛唐天子与万民同乐、交流同欢的地方。这首唐诗,通过描绘在花萼楼前滴落的清新雨水,衬托都城长安城的祥和安宁,用龙舞火树、鸡踏莲花等彩灯光彩夺目的情景,展示盛世长安的繁荣景象,表达了对大唐盛世的庆贺与祝福之情。
我在大唐不夜城中慢步行走看到的情景,就是诗中的 “楼前雨露新”“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鸡踏莲花” 等意象的生动再现。
唐诗描绘的意象,是大唐盛世的情景,也是对千年后发展情景的想象。在街边找一张茶桌坐下,品一杯热茶,看着步行街上犹如潮水涌动般的人来人往,看着夜色中被灯火点亮的千年古城,那些流传千年依然经典的唐诗,成了此刻表达激动心情的最佳选择 ——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十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笔下的长安。这座帝王之都,雄踞八百里秦川,傲视函谷古关,宫殿巍峨、高耸入云,碧瓦朱甍、连接霄汉,飞观层阙、蔚为壮观。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长安。这首诗,生动描绘了长安万邦来朝的情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一句,永远是激励人心的自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长安。长安城里,无论村庄还是镇集,家资殷实的富裕人家很多,家家户户和国家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稻米像流脂一样,粟米泛着白光,都是上等的粮食。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出门远行不需要挑选吉祥日子。产于齐地的纨和产于鲁地的缟行销全国各地,各家各户男耕女织,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生活。杜甫笔下的开元盛世欣欣向荣的情景,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描绘的西汉长安城富裕情景的诗意再现。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结束趋平乐,联翩抵狭斜。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唯见相如宅,蓬门度岁华。”
这,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笔下的长安。诗人生动描绘了都城长安的繁华景象和社会风貌。在诗人笔下,长安城不仅是一座宏伟壮丽的都城,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四方称赏名已高,五陵车马无近远。晴景悠扬三月天,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他垆邻肆何寂然。主人无厌且专利,百斛须臾一壶费。初醲后薄为大偷,饮者知名不知味。深门潜酝客来稀,终岁醇醲味不移。长安酒徒空扰扰,路傍过去那得知。”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笔下的长安。诗人通过酒肆这一视角,生动地展现了城市商业的兴盛与建筑的雄伟,彰显了长安作为繁华都城的非凡气势与宏大规模。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笔下的长安。诗人以铺陈的笔法,描绘了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淋漓尽致展现了长安的奢华与繁荣。诗笔下的王公贵族、王孙公子、将相权臣、御前禁军、妖童舞女、侠客少年,是长安上层和下层社会的代表人物,他们或骄奢享乐,或弄权使势,或放纵无度,或风情万种,与长安街市的宫阙入云、车马喧闹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唐代一幅又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都市社会生活长卷,读后令人仿佛亲临其境感受盛唐时代的繁华与喧嚣。
![]()
长安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唐代诗坛的中心。史书记载,盛唐时期,常年居住在长安的文人墨客超过三万人。几乎所有的唐代诗人都到过长安,几乎所有到过长安的诗人,都写过与长安有关的诗。《全唐诗》收录的四万九千多首诗词,有近一半跟长安有关;收录的二千二百余位作者,有一半以上是长安诗人或在长安居住工作过的诗人。
阅读这些诗作,眼前浮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勒马前行的意气风发,是唐玄宗李隆基尽显九五之尊的帝王风范。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和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以恢宏的气度、开放的胸怀和强大的国力,把盛唐的都城长安,推上了极度繁华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先进科技,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跟随唐诗的描绘,我穿越千年时光,回到大唐长安体验当时的繁华 ——
史书记载,大唐长安城,在隋朝称为 “大兴城”,唐朝易名为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
公元 581 年 2 月,杨坚称帝建立隋朝。582 年,隋文帝杨坚指令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宫城和皇城。隋炀帝杨广执政后,开凿人工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定都大兴城,将 “大兴城” 更名为 “长安城”。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多方面的修葺,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唐高宗李治执政后,以永安宫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再建工程,并改名 “大明宫”。自唐高宗起,先后有十七位唐朝皇帝在大明宫处理朝政,时间长达二百四十年余年。
在唐玄宗执政时代,长安城的核心建筑群由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个主要宫苑区构成,城市主体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个部分组成,全城东西长约 9.7 公里、南北宽 8.7 公里,周长 36.7 公里,面积达到 84 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 2.54 倍,是同时期君士坦丁堡的 7.3 倍、巴格达城的 6.2 倍、罗马城的 7 倍,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也是规模最为宏伟壮丽、布局最为科学规范的一座大都城。
大唐都城长安的极度繁华,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集聚长安。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唐诗,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描绘了一个诗化的大唐盛世。
历史的车轮碾过漫长时空,大唐长安城早已在朝代更迭中渐次沉寂,化作镌刻着岁月痕迹的遗址。但唐诗笔下的盛世气象,历经千年风霜,依旧熠熠生辉。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烟尘,回望长安曾经的万千繁华,金戈铁马的沙场余音早已消散在风里,只余下一声跨越古今的慨然长叹。唯有文人墨客以汉赋唐诗勾勒的汉唐盛景,沉淀为穿越千年而不朽的文明奇观,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