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7日报道 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11月3日刊登题为《美英新型“特殊关系”:劳动力市场遭遇“沉默流行病”,数百万劳动者正在消失》的文章,作者是马里奥·贝塞达斯,内容编译如下:
在外交领域,“美英特殊关系”是个高频词。当今世界第一强国与曾经的世界霸主数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多维度的紧密联系。即便在今天,仍有鲜明例证:相较于其他贸易伙伴的迟疑,英国迅速与特朗普政府签署了贸易协议。
然而,抛开这种易变的贸易层面关联,如今两国最“特殊”的羁绊,是源于各自劳动力市场遭遇“沉默流行病”所引发的高通胀(以发达经济体标准衡量)。
加拿大BCA研究公司首席策略师达瓦尔·乔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这一最关键的特殊关系,解释了为何通胀在这两个经济体持续居高不下。这种特殊关系便是美英两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劳动力短缺,但并未体现在总体数据中。”
他略带讽刺地借用这一历史性“特殊关系”作为切入点,剖析困扰两国的经济难题。
“提前退休潮”与“健康危机”
乔希的核心观点是,在主要数据的表象之下,一场重大变革早已悄然酝酿,其引发的后果也合乎逻辑。从总体数据来看,美英劳动力市场已恢复至新冠疫情前状态。这似乎意味着,美英两国的工资通胀理论上也应回落至2020年前的水平。
但事实上,美英两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
先看美国案例:导致大量劳动者流失的“沉默流行病”,是提前退休人数的大幅增加,这使得55岁以上美国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下降2.2%。由于美国55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这一变化直接造成劳动力市场短缺逾220万名年长劳动者。
乔希解释道,年轻劳动者填补了部分空缺岗位,但许多年长劳动者的技能和经验难以替代。“这些难以填补的缺口意味着,美国的工资通胀比劳动力市场总体数据所显示的更为严重”。疫情期间出现的劳动力缺口(即人们常说的“大退休潮”)目前仍无法弥合。
此外,BCA研究公司分析师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实际流失的年长劳动者数量可能更高。仅在疫情第一年,美国超额死亡人数就达57.3万,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年长群体。
与此同时,英国遭遇的“沉默流行病”则有所不同:患慢性病或存在影响劳动能力的健康问题的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诸多新闻标题将英国劳动力市场形容为“名副其实的病态市场”。其结果是严重的劳动力短缺。
BCA研究公司近期的另一份报告发出预警:创纪录的近300万英国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1/20)表示,自己因患有长期疾病而无法工作。这意味着他们既没有工作,也不寻求就业。
近20年来,因长期疾病导致劳动参与率不足的英国人数量,首次超过了因求学而未就业的人数。过去10年间,因长期疾病或残疾而从事兼职工作的劳动者数量翻了一番,达到近50万人。
追溯这一现象的根源,英国政府一份题为《2024年公共部门病假情况》的报告显示,自疫情以来,英国公共部门长期病假员工数量增加了1/5。这一增长主要集中在年轻劳动者群体中。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疾病。
要么承受通胀,要么接受衰退
从纯经济角度来看,这种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完美解释了美英两国的高通胀现象。在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仍稳定在3%,一些分析师认为这已成为美国的“新常态”;而在英国,通胀率徘徊在4%左右。
乔希总结道:“如果将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因素纳入总体数据考量,美英两国的实际劳动力短缺率仍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这几乎完美解释了为何美英两国的工资通胀仍显著高于疫情前。”
美英两国经济均以服务业为主导,工资通胀是物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
核心问题在于,这些经济动态并非纯粹的周期性现象,这使得两国经济及其央行面临一个重大困境:要么承受通胀,要么接受衰退。
两国央行正在采取何种行动?乔希解释道:“美联储的行动表明它选择了前者:为避免经济衰退而放弃2%的通胀目标。”
英国央行的举措则更为模糊。与美联储不同,英国央行降低了市场对大幅降息的预期。考虑到通胀的持续性,大幅降息似乎并非恰当选择。乔希总结称:“这表明,对于英国央行而言,为避免通胀永久失控,经济衰退或接近衰退的局面可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编译/韩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