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料到,曾被称作“智能生活双雄”的美的与小米,携手走过十年战略合作后竟悄然分道扬镳?
2. 一边是美的全面退出对小米的股权投资,累计套现接近20亿元人民币;另一边则是美的掌舵人方洪波在公开访谈中坦率剖析与小米的竞争态势,并透露公司内部已撰写超过十万字的研究报告专门分析小米的发展路径。
3. 这一系列举动令外界颇感意外:曾经互为倚重的战略伙伴为何走向对立?方洪波此番表态背后,又释放出怎样的产业风向?
![]()
4. 时间回溯至2014年末,彼时的小米凭借智能手机迅速崛起,正积极布局物联网生态体系,亟需拓展家电品类支撑其智能家居蓝图。而作为老牌家电领军企业的美的,则希望借助互联网企业的用户运营能力和流量思维实现转型升级。
5. 双方迅速达成战略合作,美的以12.73亿元入股小米,成为其早期重要机构投资者之一。
6. 此次合作在当时堪称行业典范——美的承诺将其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全系产品接入小米AIoT平台,小米则开放数据接口与渠道资源,双方共同倡导“技术+制造”融合模式,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智慧家居闭环系统。小米高层甚至评价这一合作为其生态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
7. 合作初期,成果显著。美的借助小米强大的线上分销网络和年轻化品牌影响力,成功切入快速增长的智能家电市场。
8. 小米则依托美的成熟的研发能力与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大家电领域快速补齐短板,双方联合推出的多款智能家电产品在市场上广受认可,销量与口碑双丰收。
9. 2018年小米登陆港交所时,美的仍位列股东名单之中,合作关系看似牢不可破。然而谁也未曾预料,这段基于资本联动与生态协同的联盟,最终因市场边界的重叠而逐步瓦解。
![]()
10. 转折点出现在小米开始全面进军传统家电赛道。原本聚焦于手机及小家电生态的小米,逐渐将业务延伸至空调、冰箱、洗衣机等高门槛、重资产的大件家电领域——这正是美的多年深耕的核心领地。
11. 更令人震惊的是,小米的增长节奏远超预期。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高达54.9%,其中空调出货量突破170万台,同比增幅超过55%。
![]()
12. 冰箱发货量达81万余台,同比增长逾20%;洗衣机出货量达48万台,同比增长率逼近50%。
13. 到2024全年,小米在家电板块交出了亮眼答卷:IoT与生活消费类产品总收入攀升至1041亿元,同比增长30%。
14. 空调全年出货量达到680万台以上,增速超50%;冰箱出货量突破270万台,增长超过30%;洗衣机出货量超过190万台,同比增长近45%,三大品类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
15. 奥维罗盘发布的线上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在四大主要家电品类中的排名稳步上升,全部进入行业前五,正式跻身主流阵营,与美的、格力、海尔同台竞技。
16. 特别是在空调领域,小米市占率同比提升4.34个百分点,一举超越华凌跃居前三,同期格力市占率下滑约2.91%,原本稳定的行业格局被彻底搅动。
17. 随着小米在家电市场的强势扩张,与美的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凸显。方洪波在接受《晚点LatePost》专访时直言不讳地谈及这场博弈。
![]()
18. 他提到,小米总裁卢伟冰曾在访问美的时展示了一份战略PPT,内容涵盖宏大目标:三年内冲击全球手机销量第一,十年内让小米汽车跻身世界前列,同时计划三年内使大家电业务成为中国头部力量。
19. “我当时几乎脱口而出:你们打算把美的、格力或海尔中的哪一家挤下去?” 方洪波的这句话,既流露出传统制造企业面对跨界挑战者的困惑,也反映出他对小米野心的高度警觉。
20. 尽管竞争已然公开化,但方洪波的态度保持理性务实。他认为,小米全面进入家电领域,未必是对行业的冲击,反而可能打破长期僵化的市场结构。
![]()
21. “行业太久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大家都习惯了按部就班。小米的到来,恰恰带来了变革的动力。” 他表示,美的始终以学习姿态看待对手,仅针对小米的研究报告就组织编写了三份,总字数超过十四万。
22. 这种“战术上高度重视,战略上从容应对”的策略,不仅彰显了美的作为行业领导者的自信,也体现了传统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清醒判断。
23. 面对方洪波的言论,小米创始人雷军很快通过社交平台作出回应,称美的是一家卓越的企业,双方长期以来相互借鉴、共同成长,未来将继续专注产品研发,携手促进行业进步。
![]()
24. 表面看回应得体友好,但结合近期资本层面的动作,其背后的意味耐人寻味。2024年3月底,美的发布的年度财报明确指出,已完全清仓其所持有的小米集团所有股份。
25. 这笔持续十年的投资最终以彻底退出收场。回顾减持历程,其实早有端倪可循。
26. 2020年,美的首次出售小米股票,实现资金回笼8.77亿元;2021年至2022年暂时搁置操作;2023年再度减持,套现5918万元;到了2024年,则完成最后一轮抛售,金额达9.02亿元。
![]()
27. 综合计算,美的通过多次减持共获得超过18.38亿元现金回报,相较初始投资成本12.73亿元,净收益约为5.6亿元。
28. 对于清仓原因,美的证券事务部门回应称:“属于常规性的投资管理行为,无特殊背景。”
29. 当被追问是否涉及业务方向调整时,工作人员强调:“两者无关,公司仍坚持ToC与ToB双轨并行的发展战略。”
![]()
30. 然而业内普遍认为,资本纽带的断裂实则是双方业务冲突加剧的自然结果。十年前美的投资小米,看重的是后者在互联网生态、用户运营方面的独特优势,意图通过资本合作探索智能家居的协同效应。
31. 当时小米尚未大规模涉足大家电,双方更多体现为互补关系。
32. 但随着小米在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核心品类迅猛发展,直接切入美的主战场,合作关系逐渐演变为正面竞争,继续持股已失去实际意义。
![]()
33. 在家电行业深耕多年的美的,早已为市场竞争做好充分准备。
34. 凭借多年积累的研发实力、全球化供应链体系以及智能制造基础,美的构筑起坚实护城河,这也是方洪波敢于表达“战略上不惧怕”的根本底气所在。
35. 而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则体现在敏捷的产品迭代机制、高效的电商平台运作以及极具吸引力的价格策略,能够迅速俘获新一代消费者的心智。
![]()
36. 二者之争,本质上是一场传统制造业巨头与新兴科技型企业之间的范式碰撞,较量维度不仅限于价格与份额,更深入到组织效率、用户体验与生态整合能力等多个层面。
37.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对决并未导致两败俱伤。2024年数据显示,在小米空调市场份额大幅跃升的同时,美的的市占率也实现了2.36%的增长。
38. 这说明当前家电市场并非简单的零和游戏,小米的入场激发了潜在消费需求,而美的通过主动优化产品结构与营销策略,有效巩固了自身地位。
![]()
39. 如今国内家电市场已形成由美的、格力、小米主导的“三强争霸”格局。这种动态平衡下的良性竞争,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购空间,也倒逼企业在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和智能化体验方面持续投入。
40. 回望美的与小米的十年同行路,从资本联姻到战略疏离,从生态共建到市场对垒,这段历程恰是中国家电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
41. 在消费升级和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昔日盟友也可能成为对手,唯一不变的,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响应。
![]()
42. 美的通过减持小米回收近20亿元资金,预计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研发、海外市场的深度拓展以及工业互联网(ToB)业务的强化布局。
43. 而小米将持续加码家电赛道,依托其庞大的MIUI用户基数与AIoT生态协同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渗透率。
44. 方洪波的公开点评以及那十几万字的研究文档,恰恰证明传统企业已不再轻视互联网新势力,而是选择正视挑战,在竞争中汲取经验,在对抗中实现进化。
![]()
45. 这种开放包容、理性进取的姿态,远比纠结于“朋友变敌人”的情绪更有现实价值。
46. 毕竟,对于广大用户而言,企业间的关系如何变化并不重要,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买到性能更强、设计更优、价格更合理的家电产品。
47. 对整个产业而言,只有不断有新玩家加入,有新思维涌入,才能维持行业的活力与创造力。
![]()
48. 美的与小米的合作篇章虽已翻页,但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大戏仍在上演。
49.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家电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深刻变革。
50. 美的能否稳坐龙头宝座?小米是否能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这场传统制造与数字生态之间的较量,还将激荡出哪些精彩篇章?我们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51. 而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这段跨越十年的合作与分化历程也提供了一个深刻启示: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唯有保持清醒的战略认知、拥抱变化的开放心态,以及坚定不移的创新能力,方能穿越周期,立于潮头不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