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欢迎关注!
他长眠于西南边陲28年,妻子却一次也没来扫过墓,并不是不思念他,背后真相令人心酸。
1979年,贵州威宁县海拉镇的一个偏远山村,村民李金花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田间劳作,随着几个陌生人到访,她的世界天旋地转——丈夫王发坤牺牲在越南战场。
![]()
李金花与王发坤青梅竹马。1968年,王发坤报名参军,怕耽误心上人,选择默默离开。李金花追到村口,含泪道:“发坤哥,保重!我等你!”
王发坤鼻子发酸:“好,等我提干回来就娶你!”
鸿雁传书间,两人感情越来越浓。1974年,梨花盛开时,他一身军装回家,将新娘背进了茅草屋成的婚房。
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李金花默默操持家务,抚育幼子,等待丈夫归来。
1979年,王发坤终于转业,他拉着妻子粗糙的手说:“把家里的房子修一下,我们一起好好过日子......”
然而,云南毗邻越南边境战火骤起。
“国家急需炮兵,你愿意上战场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义不容辞!”
他再次告别家乡,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步伐坚定。
不久后,噩耗传来。在攻打周登2251高地的战斗中,王发坤为指挥二队过河并掩护战友,不幸被炮火击中,英勇牺牲,年仅33岁。
几个月后,李金花收到了部队寄来的包裹——一件军大衣和一封遗书。
“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家里盖房借了2000块。咱人走了,账不能赖!你一定替我还上……”
捧着丈夫的绝笔,26岁的李金花泪如雨下。摆在她面前的,是两个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和一身债务。
800元烈士抚恤金,她全部用来还债。剩下的1200元,对没有收入的她而言,如同天文数字。
很多人劝她改嫁,但这个坚强的女人拒绝了。她决心,为最深爱的男人,撑起这个破碎的家。
此后的11年,李金花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将“勤劳”与“节俭”刻进了骨子里。她一分一分地攒,一元一元地还,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
没人知道,这十一年的日日夜夜,她承受了多少辛酸。夜深人静时,思念蚀骨,她却连丈夫葬在何处都不知道。
直到2007年,她才从一位战友口中得知丈夫安葬在云南的烈士陵园。
28年的思念,瞬间决堤。她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大儿子去银行贷款2000元,作为路费。
分别28年后,李金花带着两个儿子,千里迢迢来到云南。当她终于见到那冰冷的墓碑时,扑跪在地,声泪俱下:
“发坤,我来晚了……现在才来看你……”
她在墓前痛痛快快地哭了两个多小时,仿佛要将半生的委屈、艰辛与思念,一次倾泻干净。
![]()
儿子把墓碑上父亲的介绍一一抄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看。他说,这是他了解父亲的唯一方式,好像父亲离自己又更近了一点。
后来她才知道,丈夫的故事已被拍成了电影,他就是《高山下的花环》里烈士梁三喜的原型。
当被问及心愿,她说:“我想去看看那个电影……在我还走得动时,还想攒够路费,再来看看他。”
令人欣慰的是,李金花的故事被报道后,当地改善了她家的生活条件,一座王发坤烈士纪念碑也矗立在村里,“想他了,可以随时可以去看看了。”
他为国捐躯,“若有战,召必回”,用生命诠释忠诚;
她替夫还债,“人走了,账不赖”,用半生书写信义。
每一座安静的烈士陵园,都关联着一个曾奋不顾身的灵魂,和一个因此改变命运的家庭。
铭记,是最好的告慰;关怀,是最好的传承。
![]()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