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以色列裔俄籍学者伊丽莎白·楚尔科夫从普林斯顿启程,踏上前往伊拉克的研究之旅。
她没想到那一天的航班,会成为噩梦的开端。
这位在中东问题上颇有建树的博士生,原本只是去巴格达采访难民与民兵,为论文收集资料。
她带着俄罗斯护照入境,以避开以色列身份带来的风险,但这个“掩护”没能拯救她。
![]()
2023年3月21日,楚尔科夫在巴格达卡拉达区的一家咖啡馆外被人劫走。
此前,一个通过WhatsApp联系的女子约她见面,声称需要学术帮助调查“伊斯兰国”遗留势力。
但那天对方没有出现。她刚离开咖啡馆,就被几名男子强行塞进一辆黑色SUV。
车门一关,世界就变了。她被打、被辱骂、被蒙头带到不知名的建筑中,手机和文件被全部没收。
绑匪起初以为她只是俄罗斯公民,打算勒索赎金。但几天后,他们从手机里发现她曾就读普林斯顿、拥有以色列国籍的事实。
![]()
那一刻,她从“人质”变成了“间谍”。
楚尔科夫后来在采访中回忆,那段时间“像是活着进了地狱”。
她被真主党旅的人铐在天花板上吊打,全身被电击、鞭打,牙齿被打掉几颗,背部和肩膀留下永久性损伤。
“他们把我当沙袋一样练拳,”她对《纽约时报》说,“每次昏过去后,他们就往我脸上泼水,再继续。”医生在她获释后证实,她的神经系统受损严重,可能终生难以康复。
长时间的黑暗囚禁让她几乎忘了阳光的样子——她说:“我有两年半没见过天。”
更残忍的是精神折磨。绑匪强迫她在伊拉克电视上“认罪”,宣称自己为以色列和CIA工作。那段视频曾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后来证实是被迫拍摄。
![]()
在她失踪后的几个月里,家人四处寻找。
普林斯顿大学确认她在进行研究任务,美国国务院和以色列安全部门相继介入。
但问题在于她的绑架者并非单纯的犯罪集团,而是受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救人,意味着触动一连串地区势力的神经。
美方在多次外交场合向伊拉克施压,特朗普时期的人质事务特使亚当·博勒被重新召回,亲赴巴格达谈判。
![]()
与此同时伊拉克政府内部也在权衡:一边是主权与尊严,一边是外部的巨大压力。
直到2025年9月9日,也就是被囚903天后,她终于获释。伊拉克政府宣布:“安全部队经过数月努力,确保她被安全移交。”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随即确认,她已与家人团聚。
外界推测,这场释放不是突袭营救,而是一场政治交换。
有伊拉克消息人士称,真主党旅在释放条件中要求美军减少在伊拉克的行动,也有人指出伊朗方面的“默许”才是关键一步。
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这不是单一的人质事件,而是一场“微型外交战”。
楚尔科夫获释后被送往以色列的谢巴医疗中心。她的家人形容,她的身体和精神都“像被碾碎又拼回去”。
以色列总理向她致电慰问,她则回应:“希望世界关注那些仍在加沙被囚禁的人。”
舆论并不全然温情,因为她过去在社交媒体上曾表达支持巴勒斯坦人权,一些极端网友讽刺她“咎由自取”。这让她再次陷入舆论漩涡。
![]()
她的遭遇揭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在中东的权力缝隙里,哪怕是一个学者,也可能被视为政治筹码。
这起绑架案远不只是个体悲剧。它折射出伊拉克境内民兵的横行、伊朗势力的渗透,以及美以之间的外交暗战。
真主党旅至今未正式承认绑架,但其成员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引用楚尔科夫的“供词”细节,无疑暴露了他们的参与。
![]()
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更加尴尬——既要维护人权形象,又不愿直接军事介入。
而伊拉克政府,则必须在强权与主权之间小心平衡。
903天的囚禁,不仅夺走了伊丽莎白·楚尔科夫的健康,也揭开了中东一角的黑幕。这是一场用学术为名、以政治为实的绑架,是一位研究者在暴力与权力夹缝中的挣扎。
她的获释,或许意味着一场外交较量的暂时平息,但背后的问题仍未解决,在武装组织与国家权力交错的地带,任何一个普通人——哪怕是手持笔的学者——都可能成为下一枚棋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