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无用消费:越没实际用处的东西,卖得越贵;越虚无的需求,市场越大。塑料玩偶拉布布能拍108万,中老年人看的土味爽剧,一年“烧”504亿,还悄悄超过了425亿的电影票房。
这不是中国人钱太多,恰恰是钱太少、压力太大,只能靠情绪衡量价值。这类无用消费,本质是在高压生活里寻求精神慰藉。要搞懂谁在为情绪买单,得先看两个关键数字:中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预计明年破3亿;60岁以上人口超3.1亿。这两群人去掉重叠部分,总数接近6亿,几乎是中国人口的一半。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能真正为自己花钱的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钱都被养家糊口锁死:孝敬父母、养育子女、人情往来,能留给自己的寥寥无几。但这6亿人打破了循环:3亿单身者没有传统家庭负担,3亿银发族完成家庭责任、子女独立,他们的收入第一次能完全由自己支配。
这种钱包松绑,根源是生产方式的进化。农业社会里,婚姻是生产单位,夫妻合作种地;到了工业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打工者,婚姻甚至成了消费负担。加上女性经济地位崛起,男性工作压力增大,传统家庭分工动摇,单身成了必然选择。银发族是改革开放受益者,有退休金、有积蓄,子女独立后,同时拥有了过去最稀缺的时间加金钱。
所以这6亿人的消费,不再为传统家庭责任,而是转向满足个人精神情感需求。这种消费主体的革命直接重塑了市场逻辑,核心就是情绪价值。围绕这6亿人,多个庞大市场正在疯狂生长:宠物经济规模近2800亿,高压社会里,宠物能提供确定性、无条件的情感回报;一人经济、单人火锅、迷你家电,不是吃不起大份,而是一个人生活成了主流方式;虚拟陪伴、AI聊天、虚拟偶像,用虚拟填补现实中的情感空白;银发消费,线上学习钢琴、书法,月均花几千,补偿年轻时被耽误的青春;土味爽剧,一年“烧”504亿,满足中老年人年轻时被压抑的幻想。
这些消费买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心理满足感。情绪价值的崛起是三重变革的结果: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物质需求基本饱和;6亿人成为独立消费单元,有了为情绪买单的基础;大数据和算法能精准识别、推送情绪需求。本质上,这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现代化副作用——传统血缘单位、关系网解体后,人越来越孤独,只能通过买情绪商品获得归属感、快乐和陪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