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联盟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岭南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协办的“第九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33所师范院校的138名代表,19所非师范高校以及14所其他教育及文化单位代表参加本次论坛。论坛汇聚全国师范院校及学界专家智慧,围绕智能时代美育创新、区域文化融合与基础教育实践等核心议题,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体现了全国师范大学在美术教育体系的广泛参与性,展现了我国美术教育力量的完整生态。
![]()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晓方、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陈健生,以及联盟发起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棕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广主持。
![]()
论坛开幕现场
![]()
罗广主持开幕式
罗广首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并就本届论坛的参会规模、院校构成等整体情况作了说明。
![]()
陈晓方致辞
陈晓方在致辞中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办学成就与美育贡献,强调学校将依托学科优势与大湾区机遇,致力推动科技与艺术融合、传承岭南文化,并期待与各界同仁共商美术教育生态的创新与实践路径。
![]()
陈健生致辞
陈健生表示,美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在阐述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他介绍了广东借助政策引领、高校帮扶及湾区联盟所取得的成果,并期待论坛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美育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创新。
![]()
古棕发言
古棕回顾了美术教育论坛推动师范美术教育发展、培养青年骨干的成果,进而展望未来,表示将继续提升教学理念与质量,并宣布下届论坛将由首都师范大学承办。
![]()
孔新苗作主题报告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孔新苗以“智能时代:美育的创新教育何为”为主题,从宏观层面揭示了智能时代美育创新的使命与方向,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
尚辉作主题报告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通过视频作了“十四届全国美展观后感”分享,系统梳理了当代美术的创作脉络与趋势,其充满洞见的剖析层层深入,体现出对本届美术作品展览所呈现的艺术生态深刻的理解。
![]()
张夫也作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围绕“悖论与真理:探议艺术与设计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主题展开,他基于深厚学理,引导听众直面核心悖论,并层层深入,共同追寻教育的本真。
![]()
林天行作主题报告
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天行通过报告“香港美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大湾区视野下的经验、挑战与前景”清晰地展现了香港美术教育的独特路径与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
周洪涛作主题报告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设计系教授周洪涛带来主题为“AI背景下的未来艺术设计教育思考”的报告,他从AI的前沿视角,勾勒出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图景。
![]()
黄宏武作主题报告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委员黄宏武分享了主题为“向美而行·‘育’见未来——中小学美术‘整体育美’的实践研究”,他带来的丰富实践案例,展现了美育在中小学校园里生动而真实的模样。
![]()
会旗交接
当日上午学术交流之后,论坛举办了会旗交接环节。在全体与会代表的见证下,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朝阳将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联盟会旗郑重交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佳。旗帜不仅象征着论坛承办单位的更迭,更是美术教育使命的接力与传承。它承载着历届论坛积累的学术理想与教育责任,每一程传递都是美术教育火种的延续。会旗的交接,标志着师范美术教育共同体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凝聚力量共同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
王佳作主题发言
会旗交接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佳以“植本育新——共绘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新篇章”为主题,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与“重传统、倡多元、求创新”的办学理念,并为下一届美术教育论坛提出了“植本育新”的构想与展望。
当日下午,“第九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论坛”同步举行三个分论坛,围绕“艺术作为教育基础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美术教育的系统生态”“新生态下的教师角色与师范使命”三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论坛一主题为“本源:艺术作为教育基础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由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乔志强主持,与谈人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陈志平。专家学者们围绕民间美术、数字技术、非遗传承、书法美育及边疆实践等多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
论坛一专家学者合影
论坛二主题为“重构:美术教育的系统生态”,由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周耀威主持,与谈人为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吴洪教授。专家学者们的研讨涵盖了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多个关键维度,从创新路径探索、科技融合应用到文化传承与跨学科实践。
![]()
论坛二专家学者讨论
论坛三主题为“未来:新生态下的教师角色与师范使命”,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体艺教育研究中心黄宏武主任主持,与谈人为广州市教研院美术教研员陈芳。专家学者们探讨了未来教师如何从传授者转向引导者与协作者,以及师范教育如何肩负起融合技术、回归育人的新使命。
![]()
论坛三专家学者合影
通过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精神传承,本次论坛为师范美术教育的理念革新与生态优化提供了多元路径与前瞻视野。所形成的共识与成果,将进一步推动美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有效落实,并为未来学科建设与实践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论坛第二天与会代表赴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广东省美育创新的前沿实践基地,该校在科技与艺术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此次参访为与会代表提供直观了解大湾区美育实践成果的宝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进一步拓展论坛的学术影响力与实践价值。
![]()
![]()
![]()
![]()
![]()
![]()
![]()
论坛活动现场
![]()
论坛组织工作团队合影
编辑 | 闫 君
摄影 | 彭宇宪、闫楷辰、张行健、林泽思、张倬衔、黄超、彭海荣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6年出版43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58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