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吴昌硕 乙卯(1915年)作 辛夷仙子 立轴
作者:吴昌硕 (1844~1927)
创作年代:乙卯(1915年)作
尺寸:134.5×42.5cm
材质:水墨绫本
形制:立轴
题识:
(一)色如美玉丰神好,香与幽兰气味同。
庭院笙歌初散后,亭亭一树月明中。乙卯春杪。吴昌硕。
(二)月中但觉有花香,千朵奇葩混月光。
定是瑶台仙子种,纤尘不染耐寒霜。
钤 印: 昌硕、吴俊之印、吴昌石、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
说 明: 本幅右下钤“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白文印。缶翁曾自号“芜青亭长”,将居室命名为“饭芜青室”,自称“饭芜青室主人”。1879年冬,缶翁自治“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缶庐”两面印。边款言“余既辟芜园,又缚草亭为延眺处,每当霜落风高,万象森露,与松柏同青者惟此芜耳。己卯冬仓硕刻于朴巢。”此印古拙郁勃,文意与缶翁气格相投,常钤于其志得意满之作之上,本幅便为其一。
![]()
吴昌硕《辛夷仙子》立轴:金石笔墨中的月下仙姿与文人风骨
一、创作背景与艺术精神
1915年春末(乙卯春杪),72岁的吴昌硕于上海创作此幅《辛夷仙子》立轴(134.5×42.5cm)。作品以水墨绫本为载体,双题诗与四枚钤印(含"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自用印)构成完整的文人画体系。题诗中"色如美玉""香与幽兰"的意象,既是对辛夷(玉兰)高洁品格的赞颂,亦暗喻画家自身"耐寒霜"的艺术坚守。此印为1879年吴昌硕自治,边款"与松柏同青者惟此芜耳"道出其以草木自况的文人传统,钤于此作更凸显晚年艺术自信。
这一时期,吴昌硕已完成从"苦铁"到"老缶"的风格蜕变,其绘画融金石篆刻、石鼓文笔法于写意花卉,形成"雄浑古拙"的独特语言。此作以辛夷为题,突破了传统梅兰竹菊的范畴,体现其对自然物象的诗意升华。
![]()
名称:吴昌硕 乙卯(1915年)作 辛夷仙子 立轴(局部)
二、技法解析:金石气韵与空间经营
- 以书入画的笔墨特质
画面以篆籀笔法勾勒辛夷枝干,线条如"屋漏痕"般凝重苍劲,花瓣则以淡墨渲染,边缘以焦墨提神,形成"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对比。叶片墨色层次丰富,通过水分控制呈现"泼墨"与"破墨"的交融,与同期作品《古木幽篁》(2018年嘉德586万元成交)一脉相承。 - 虚实相生的构图哲学
立轴形制强化纵向空间,辛夷主干自右下向左上斜出,与题识书法形成动态平衡。大面积留白隐喻月夜空明,"亭亭一树月明中"的诗句转化为视觉上的"无画处皆成妙境"。这种"计白当黑"的处理,源自八大山人简逸画风,又融入海派市民审美趣味。 - 诗书画印的互文性
两首题诗以行草书就,结体欹侧,与画面枝干的倾斜相呼应。"芜青亭长"印的朱白对比(与"吴昌石"白文印并置),既调节画面节奏,亦暗示画家"大匠之门"的身份认同。这种"四绝合一"的创作模式,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典范。
![]()
名称:吴昌硕 乙卯(1915年)作 辛夷仙子 立轴(局部)
三、市场定位与艺术史价值
- 稀缺性与收藏脉络
吴昌硕水墨绫本作品存世稀少,此作尺幅逾四平尺,且钤有标志性自用印,学术价值显著。同类作品如1915年《古木幽篁》因刘少椿旧藏来源,市场估值达800-1000万元(参考雅昌2025年数据)。本幅经齐良芷弟子汤发周推介,更添"京海两派"传承意义。 - 金石写意的转型节点
此作介于1909年《枯木竹石图》的金石探索与1920年代浓墨重彩之间,保留了文人画的清雅,又初显"雅俗共赏"的海派特征。其"纤尘不染耐寒霜"的题咏,恰是吴昌硕艺术精神的写照——在商业浪潮中坚守文人本色。 - 国际视野下的文化符号
吴昌硕作品近年屡创高价:2021年《花卉十二屏》以2.093亿元成交,《岁朝清供》拍出1115.5万元。此幅《辛夷仙子》融合诗性审美与金石力量,成为东方艺术"刚健婀娜"美学的典型载体。
结语:月夜仙姿的永恒回响
吴昌硕以《辛夷仙子》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张桂岩的写意传统、石鼓文的雄浑笔力、陶渊明的隐逸诗情,熔铸为水墨绫本上的永恒瞬间。那些在月光下摇曳的玉兰,既是自然造化的馈赠,更是文人风骨的化身。正如缶翁所言:"老夫画气不画形",此作超越物象的表征,直抵中国艺术"以艺载道"的核心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