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寒意渐浓。家住石景山苹果园小区的宫大叔,却因一场持续数月的咳嗽和憋气,几乎失去了出门的勇气。“上楼喘,干活也喘,药吃了不少,就是不见好。”他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无奈与焦虑。
转机,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11月4日,宫大叔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杨雪生仔细听完他的叙述,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不是一次普通的感冒后遗症。
![]()
就在同一天,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二明,正作为医联体派驻专家在社区坐诊。他接诊宫大叔后,凭借多年临床经验,迅速将怀疑指向了一个“沉默的杀手”——慢阻肺。“很多患者早期没症状,等到气促明显时,肺功能可能已经损失过半。”张二明说。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也是揭开病情迷雾的关键一步。然而,检查并不顺利。因紧张和长期呼吸不畅,宫大叔始终无法掌握吹气的节奏。就在他几乎放弃时,护士张胜苗俯身上前,一边用形象的语言引导,一边配合手势示范:“别急,像吹蜡烛一样,缓缓吸气,再用力吹出去,跟着我的节奏来。”
![]()
一遍,两遍,三遍……在张胜苗耐心而专业的指导下,宫大叔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终于成功完成检查,各项数据被完整准确的获取。这份高质量的肺功能报告,清晰证实了张二明的初步判断——宫大叔确诊为慢阻肺。张二明不仅细致解读病情,制定了针对性的吸入药物治疗方案,还亲手示范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专家把每个步骤都讲得明明白白,比我跑大医院还贴心。”宫大叔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宫大叔的经历,并非孤例。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穆琳介绍,自中心设立慢阻肺专病特色科室、引入肺功能检查并推动医联体专家下沉以来,这里已成为慢阻肺筛查与管理的“社区前哨”。中心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双向培养机制,医护人员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专家则定期下沉带教,实现了医联体内诊疗规范的“同质化”。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
如今,一张覆盖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慢阻肺全程防治网,正在社区越织越密。下一步,中心将为确诊患者全面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结合今年世界慢阻肺日“呼吸不顺畅,当心慢阻肺”的主题,持续开展社区筛查与健康教育,筑牢居民呼吸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
从“患者奔波”到“专家下沉”,从“难以确诊”到“精准筛查”,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通过“专全结合”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悄然改变着基层呼吸疾病的防治格局。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呼吸的战役,更是一幅“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理想图景的生动缩影。在这里,每一次顺畅的呼吸,都是对健康中国最温暖的回应。
![]()
文: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编辑:党委办公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