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面对仍稳居中国居民死亡首位的心脑血管疾病,我们究竟欠缺什么?什么才是构筑健康防线的关键?
引言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防治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普及急救与防治知识,为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2025年11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手册-心梗脑梗篇》的发布成为展会备受瞩目的焦点(手册由钱菊英教授与徐安定教授共同审阅)。
借此良机,一场围绕国民心脑健康的深度对话顺利举行。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就这份在进博会平台上隆重发布、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CCA)发起、拜耳参与支持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现状、公众科普与急救体系建设,分享了他们的专业见解。
应对“头号杀手”:从认知鸿沟到健康行动的全民战役
心血管疾病稳居中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首位,脑血管疾病亦紧随其后,两者构成的健康威胁不容小觑。对话伊始,葛均波院士首先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这不仅表现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更体现在疾病负担持续加重,且发病趋势呈现年轻化。”
面对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葛院士强调,公众认知与疾病防治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许多关键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缺乏运动等,尚未得到公众的充分认识和有效管理。部分人群甚至存在‘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关注’的认识误区,往往等到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正是为了弥合这一“认知鸿沟”,《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手册》应运而生。葛院士强调,这本手册的编写与推广并非简单的知识普及,而是一项关键的“健康基建”工程。科普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由专业医生站出来,用权威、科学、规范的知识破除谣言与误区,引导公众走上正确的防治道路。
钱菊英教授对此深表赞同,并从临床实践角度补充道:“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医院内的治疗只是其中一环,最靠谱、最长效的防线其实是患者的自我管理。”她指出,当前网络上充斥着真假难辨的健康信息,常常让患者感到困惑甚至被误导。这本手册就像一位随时可以请教的“家庭医生”,它系统性地梳理了从预防、识别、急救到康复的全流程知识,将复杂的医学原理解释成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建议,极大地提升了健康管理的可及性和操作性。
聚焦秋冬防线与急救黄金时刻:解码信号与把握生机
随着季节转换,秋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两位专家特别就此进行了深入解读。钱菊英教授首先从生理机制入手,详细剖析了六大高发原因[1]:
一是热胀冷缩原理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
二是寒冷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快,血压波动,如同给心血管系统装上增压器;
三是天冷食欲增加,高热量、重口味食物摄入增多,加重血脂、血压负担;
四是饮水减少加之油脂摄入多,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
五是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下降,影响血液循环和代谢;
六是呼吸道感染高发,感染会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
在预警信号方面,钱教授特别提醒公众要警惕“不典型”症状,除了典型的胸痛、胸闷、压榨感,上腹部疼痛伴随恶心、呕吐,很容易被误判为胃肠炎;而咽痛、牙痛等看似与心脏无关的症状,也可能是不典型心绞痛或心梗的表现。一旦这些信号频繁或突然出现,无论轻重,都必须及时就医,绝不能掉以轻心[2]。其实,许多悲剧的发生,源于对早期信号的忽视和“再等等看”的侥幸心理。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能够识别风险,并采取正确行动。
访谈期间恰逢“11·20世界心梗日”临近,钱菊英教授重点解读了“两个120”的急救理念——即出现胸痛立即拨打120,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随后详细阐述了公众在急救链中的关键作用:
首先要精准识别,不忽视任何信号;
其次要立即呼救,拒绝自行处置,120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的急救单元,配备了专业的设备和人员,能在转运途中实施如电除颤等关键抢救,并能通过绿色通道直达导管室,为患者抢回宝贵时间;
在等待救护车期间,患者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采用平躺或半卧姿势休息,以最大限度降低心脏耗氧量。同时,应松开衣领、腰带,确保呼吸通畅。在用药方面,若身边备有阿司匹林且此前经医生指导,可立即嚼服300毫克;
最后,要配合专业,主动向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病史和用药信息。
葛均波院士指出,《手册》将专业的急救流程标准化、通俗化,相当于为公众提供了一份行动清单,让“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从一句口号变成可执行的、能救命的操作指南。这对于缩小城乡、地域间的急救知识差距,构建“敢急救、会急救”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图1)。
![]()
图1
构筑“防救管”体系,《手册》成为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基石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绝不能止于急救,而应覆盖“预防-识别-急救-康复-长期管理”的全周期。《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手册》的核心价值,正是在于它系统地构筑了这条完整的健康防线。
葛均波院士表示,很多患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放了支架或手术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忽视了长期规范服药和定期复查。这本手册特别强调了抗血小板药物、长效降压药等长期治疗的重要性,这对于降低复发风险、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给患者看的,也是给基层医生和社区健康工作者的宝贵工具,有助于推动诊疗行为的规范化、同质化。
钱菊英教授则从内容形式和传播效果上分析了《手册》的创新之处:“它采用了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语言通俗,重点突出。更值得一提的是,创新性地引入了二维码,扫描即可观看专家的视频解读。这种‘立体化’的科普形式,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可接受性和传播效率,让权威知识能够更生动、更广泛地触达公众。”
在谈及如何将国际前沿证据融入临床实践时,葛均波院士表示,科普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例如,近年来在心衰治疗领域,像维立西呱等新型药物的发展,代表了新的治疗方向。我们的科普和手册编写,也需要在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适时地将这些经过验证的新进展、新证据传递给医学界和公众,引导治疗观念的更新和优化。《手册》作为一个载体,未来也可以不断更新迭代,保持其前沿性和实用性。
小结
对话末尾,两位专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而这本《手册》,正是抵达这幅蓝图的路线图。它标志着我国的健康科普从零散的知识传播,迈向了“防、救、管”全周期管理的系统化新时代。
展望未来,当每一位居民都能依据手册识别风险,每一个家庭都能按照指南进行急救,基层医生能凭借其进行规范化患者管理,这本手册便从静态的文本,跃升为动态的、推动社会健康水平前进的强大引擎。它承载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是推动“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实践动力。
专家简介
![]()
葛均波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
复旦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主任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
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
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
WHF的常务理事
专家简介
![]()
钱菊英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上海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
上海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女医师学组组长
中国医促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上海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FESC),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Fellow(FAPSIC),入院上海东方英才领军项目,上海市科委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
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曾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医生”等奖励及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女医师”,2022年获评“上海医务工匠”“上海工匠”
2023年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23年上海市巾帼创新领军人物,2024入选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
《上海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副主编
上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参考文献:
[1]汪芳.寒冷到底给心血管带来了什么[J].保健医苑,2024,(11):26-27.
[2]贾林山,马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安然过冬[J].科学之友,2024,(01):84-86.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