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的星光
作者: 冰溪洋
![]()
小城是趴在山坳里的。周边的山层层叠叠,把天圈成了一小块,街边的梧桐叶顺着山势铺展开,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光影。主街连着新旧城区,从老巷的青石板路踱到新修的滨河路段,慢悠悠地,也不过是一支烟的工夫。老街上的青石板被鞋底磨得油亮,雨天一来,幽光泛起来,能照见临街老店的幌子,也照见提着竹篮买早点的人影。
傍晚总是静中带着烟火气。偶尔有电动车“唰”地驶过,车铃在山谷里撞来撞去,最后碎在穿城溪流的暮色里。杂货店的老板娘坐在门槛上择菜,指尖划过新鲜的本地青菜,菜梗落在搪瓷盆里,“嗒、嗒、嗒”,清清脆脆的,混着远处人家飘来的炖菜香气——这是山里人餐桌上常见的味道,连风都带着鲜醇。斜对面的老邮局,绿色的木门早换成了玻璃门,却仍像一本合起的旧书,门旁记忆馆的老物件,藏着半座城的往事。
唯独街角那家书店还开着。门脸窄窄的,往里深深地去,像被山风藏起的一角,和不远处河畔亭子的灯笼遥相呼应。推门时,门楣上的铜铃铛“叮铃”一响,声音带着近郊水库的清冽,顺着门缝溜进来,扫过书架上蒙着的薄尘。店主是个清癯的人,总坐在柜台后面,捧着一本泛黄的本地旧志,指尖偶尔会轻轻摩挲页边的折痕。有人进来,他也不抬头,只从老花镜的上缘瞟一眼,目光软乎乎的,像落在书页上的阳光,又落回文字里。
这小小的书店,在这山坳里,像一口深井。外面的直播带货正热闹,快递车在仿古南街的灯笼下穿梭,到了这书店门口,声势便弱了。井水却是清的,静的,能映出整片天空——连远方都市霓虹的影子,都落在这汪水里,和山间晨雾融在一起,悄悄漫过摊开的书页。书架上除了经典名著,还摆着不少红色读物,讲着本地英雄的故事。
常能看到一个少年,约莫十五六岁,每个周末都来。校服洗得有些发白,袖口磨起了毛边,肩上总挎着一个洗得褪色的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和一支裹着旧布套的钢笔。他不声不响,熟门熟路地走到最里头的书架前,那里堆着些关于乡土风物的旧书,书脊上的字有的已经模糊。抽出一本,便倚着墙根坐下,让从高窗漏下的一缕光,正好照在书页上。他的手指很轻地抚过那些文字,像抚过秋天的稻穗,怕碰疼了藏在字里的故事。有时,他的嘴角会微微牵动,那笑意很浅,像石子投入深潭,没掀起多大的波澜,所有的涟漪,都在心里悄悄荡开。
他读的不是书,是一扇扇窗。透过这些窗,他看见了自己从未见过的海——浪头卷着白泡沫,拍在沙滩上,像无数只手在招手;听见了千年前的马蹄声,哒哒地踏过青石路,带着远方的尘土与风声;也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的滚烫记忆,街巷里的英雄足迹,藏在家常滋味里的先民智慧。这小城太小,小到穿城的溪水绕着城走一圈就出了山;可这书里的世界又太大,大到能容纳他所有不着边际的遐想,连星星都能装在书页里。
后来,听店主淡淡提起,那少年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东西。笔记本的封面画着远山,页边总夹着一片干枫叶——采自街边的梧桐。他写山里的雾,说来就来,乳白色的,从山尖往下淌,淹没了田埂,也淹没了河畔的夕照亭,只露出亭角的红灯笼,像雾里的星火。他写石板路上湿漉漉的青苔,滑得很,老太太提着刚买的点心走过,得一步一顿,小心地挪,脚边的影子也跟着晃,像怕摔碎的月光。他还写母亲在灯下分装晒好的干菜,指尖捻过脱水的马齿苋,发出“沙沙”的微响,暖黄的灯光把她鬓边的白发,染成了旧时光的颜色,竹篮滚到脚边,她弯腰去捡时,后腰的衣裳皱成了一团,像晒在竹竿上的旧布。
少年写这些时,总在句末画个小小的太阳。那些山坳里最寻常的景,最普通的人,落在纸上,不知怎的,就带了温度——像揣在怀里的热菜,烫得人心里发暖;有了分量——像握在手里的鹅卵石,沉得能压住建在云端的梦。像把散落在山间的石头,一颗颗捡起来,坐在溪水边仔细擦净,才发现里面裹着的,是温润的玉,映着山里的日升月落。
外面的信息像风,一阵一阵地刮过去,刮倒了田埂上的草,刮走了檐角的蛛网,什么也没留下。可少年笔下的雾、青苔、母亲的干菜,是扎了根的——根须顺着纸页往下长,钻进了这片土地的缝隙里,带着这方水土独有的气息:有泥土的腥甜,有饭菜的鲜香,有泉水的凉,沉静,又充满韧劲,像山坳里常年不枯的溪流。
小城还是那个小城,山也还是那些山。只是杂货店新装了一块闪亮的LED招牌,红红绿绿地滚动着字样,在仿古南街的灯笼下显得有些热闹,像给老棉袄镶了块亮片;快递驿站的包裹越来越多,堆在门口,像一块块来自远方的、沉默的积木,上面印着的城市名,是少年在书里见过的地方。直播间的声音偶尔会飘过来,却扰不了书店里的静。
少年依旧来,只是不再独自一人。起初是隔壁班的女孩,曾在书店门口瞥见少年书中夹着的枫叶,好奇地探头问“这是山里的秋天吗”,后来便常跟着来;再后来,又多了个戴眼镜的男孩,他是农家书屋的常客,总抱着一本红色读物,坐在少年旁边,偶尔会指着某页纸,小声说“这段英雄故事我在暑托班听过”。他们不喧哗,却像达成了某种坚固的同盟,共同守护着这片小小的、安静的疆土——书架间的风是静的,书页翻动的声是轻的,连阳光落在纸上的影子,都不敢晃得太厉害。
夜深时,站在高处望这小城。灯火稀疏,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墨色的山影里,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钻。河畔亭子的景观灯亮着,街边的路灯排成一串,比起都市的灯海,这光是微弱的,甚至是寂寞的。可你看得久了,会发现那每一盏光的下面,或许都有一个被书页照亮的脸庞:店主还在柜台后翻书,少年的笔记本摊在桌上,女孩正对着某行字轻轻笑,男孩的红色读物压着一片新摘的梧桐叶。那些被文字点燃的梦,像灯芯上的火苗,小小的,却执拗地亮着。
这山坳里的小城,对抗时间洪流的方式,不是筑起更高的堤坝,而是像那石缝间的蒲公英——风刮来时,它不躲,雨打来时,它不折,默默地、执拗地绿着,等风一停,就把种子撒向天空。那家旧书店,那倚墙读书的少年,那写满生活琐碎的笔记本,还有遍布城乡的农家书屋,都是这蒲公英。它们不喧哗,自有声:是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是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是少年们小声讨论的“沙沙”声。那声音很轻,轻得像山风拂过草叶;但那力量又很深,深得像这四周沉默的大山,站在那里,就自有分量。
星光洒在青石板的路上,把人影拉得很长;也洒在少年归家的背影上,帆布包上的远山剪影,像被星光浇了水,要长出枝丫来。前路还长,山外面的世界还很大,可这山坳里的星光,已为他,也为这片土地,照亮了第一步——是书页铺成的路,是文字点亮的灯,是从心里长出来的,带着山野气息的希望。
作者简介
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知名散文创作者、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其大量作品覆盖中国作家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知网、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众多主流网络平台。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