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11月7日举行的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北京)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期,《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实施意见》提出,北京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建设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打造国家数据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彭雪海介绍,《实施意见》提出试验区建设的“243”框架,也就是夯实数据基础制度、数据基础设施“两大基础”,打通数据供给、流通、应用和安全“四个环节”,构筑数据技术创新、要素服务和产业发展“三大体系”,在北京全域打造数据制度协同完备、数据资源高效流通、应用场景融合开放、数字生态创新活跃、数据治理安全可控的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推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方面,北京市夯实算网基础,IPv6综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国第一,北京市算力互联互通和运行服务平台已接入48家算力服务商,算力汇聚总量超6万P,覆盖京津冀蒙等跨区域资源。以国家先行先试任务为契机,已构建近50个数据流通场景。鼓励社会主体围绕新材料、消费、药品、空天等领域建设一批可信数据空间,14个在京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
同时,深化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依托北京市大数据平台汇聚高频高需求数据超8200亿条,累计为各部门、各区共享数据超2.9万亿条,提供数据服务55亿次。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金融专区累计为80多万家市场主体提供数据服务超5亿次,加快建设气象、时空等新一批公共数据专区。
“我们秉持共建共享的理念开展试验区建设,今年北京试验任务中,约80%都有市场主体参与。”彭雪海表示,希望能有更多政产学研用机构共同建好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数据发展贡献更多“北京经验”。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实现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试点任务在京率先完成。到2029年,数据要素实现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数据要素成为北京城市竞争新优势。
海淀区副区长杨海林介绍,海淀区全力创建国家级数据要素生态示范区,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智算规模突破1万P,成为北京最大、国内领先的超大规模高性能单体智算集群。建设北京人工智能模型语料中心数据运营平台,对接40余家数源单位,汇聚数据集249个,其中147个成品数据集已上架运营。开发智源具身智能平台高效数据采集系统,已采集真机数据近15万条,今年底建成融合真机、仿真与互联网数据的大规模数据集。高端数据标注基地已完成平台部署和算法验证,L4级高端标注空间及产教融合区将于2026年初建成投用,标注平台能力基本成型。
西城区副区长崔智生介绍,西城区以“中国数据街”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域推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承担首个全国性“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试点建设任务,成果入选国家数据局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应用场景。启动“央地合作·AI生态计划”,会同国家电网、中国广电、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保等单位,联合打造“AI+能源”、“AI+文化”、“AI+教育”、“AI+金融”等重点场景。联合辖区单位谋划建设“中国数据街”智能数据标注基地等重点项目42项。还将高标准打造国家级示范应用场景,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西城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