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六点,小区里有这么一幕,67岁的曾阿姨和老姐妹们在花园里边锻炼边闲聊。
有人抱怨最近老便秘,三四天才一次,总觉得胃里堵堵的;有人却“炫耀”自己每天都很规律,甚至已三十年如一日,太阳没升起来人就畅快如厕。
正当大家争论“多几次和少几次究竟哪个健康”时,旁边的王大妈突然插话:“你们知道吗?我前两天去社区医院做健康讲座,医生说大便次数其实能看出身体状态,甚至跟寿命有关!”
![]()
姐妹们顿时来了精神,七嘴八舌地追问到底排几次最好?可医生一番话却让大家议论纷纷,难以置信,真的有科学答案吗?
现在你排便的次数,真的影响未来健康和长寿?尤其是“每天几次”这个隐藏标准,不少人都忽视了。
其实,大便次数远不止是日常小事,更可能是反映全身健康的“窗口”。权威研究早已发现,大便过多、过少都可能预示着身体的“隐形风险”。
但具体多少才算合适?今天,我们结合最新医学数据,为你揭开这个被忽视的健康真相。
不少人以为,多排几次清清肠道就是好,或者反过来,三四天一次也是“个人体质”,无须在意。
但哈佛大学一项涵盖2.3万人、历时12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却明确指出:长期每日排便次数<3次/周及>3次/天都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相关。也就是说,无论大便“过勤”还是“太稀疏”,都不是健康的信号。
![]()
背后的科学道理其实很简单:
肠道功能紊乱:便秘往往提示肠蠕动缓慢,可能与饮食纤维摄入不足、喝水少、久坐、药物副作用有关,长期可促发结肠癌、痔疮等疾病。
数据显示,每周排便不足3次的人结直肠癌风险最高能升高16%~30%。
腹泻频繁隐患:大便过勤(即>3次/天),普遍提示肠道炎症、感染、消化功能失调或肠易激综合征等问题。
若每天排便>4次的人群,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高出正常人群23.8%。
理想标准范围: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成人“健康排便”一般为每天1-2次或1-2天1次,且形状为软条状,感觉通畅。
![]()
如果你的排便次数能稳定在每天1~2次,且大便质地柔软、无明显异味,通常说明肠道健康、消化吸收功能良好。
专家梳理发现,养成规律排便习惯后,身体可能出现这些积极改善:
排毒效率提升:便便本质是身体新陈代谢后“垃圾”,规律排便可帮助减少有害物质及致癌物的肠道停留时间,降低肠癌风险。
代谢与免疫力增强:肠道内约70%免疫细胞与微生物共生,健康排便可维持微生态平衡。2021年一项国内大型队列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多样化者,慢性疾病发生率降低13.7%。
改善精神状态:每天规律排便、胃肠轻松,人也容易感觉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调查显示,有排便困难史的人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增加27%。
![]()
预防肥胖和“富贵病”:便秘与体重上升、高血压、高血脂等相关。规律通便的人新陈代谢速率提升9%,更不易发胖。
保持健康的排便次数,其实不少习惯方法简单有效:
饮食均衡,纤维优先:多吃绿叶蔬菜、全谷杂粮、水果,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不低于25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粗细搭配、三餐均衡是首要原则。
足量饮水:每天保证1500-2000ml水分摄入,能有效软化粪便,预防便秘。
养成定时如厕的习惯:早晨喝温水、早餐后半小时,及时排便。不要长时间忍便,形成规律性条件反射。
适度运动助肠蠕动:走路、慢跑、腹部自我按摩或做做广播操。研究表明,每日轻度运动30分钟,可使肠胃蠕动速度提升12%-18%。
心理减压助畅便:焦虑易导致肠道应激,深呼吸、冥想助于改善肠功能。
如果你已经出现长期便秘(>3天未便)、腹泻(连续>5天)或大便形状明显改变、夹杂血液等情况,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消化科或肛肠外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