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今夏,一家名为“稍安物造咖啡茶饮·炭火串烧”的小店悄然走红朋友圈,它坐落于崇明庙镇M515文创产业园的横引河岸边,既是品尝创意茶饮的去处,更似一座流动的微型非遗展厅。赋予这片空间灵魂的,是土生土长的90后庙镇姑娘仇冰倩。她将茶饮与非遗元素融合,让小店成为兼具味觉体验与文化氛围的独特打卡地。
![]()
一个“会讲故事”的国风空间
![]()
![]()
推开“稍安物造”的木门,浓郁的国风气息便扑面而来。与常见国风店的素雅清冷不同,这里的色彩搭配大胆而热烈,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暗红色墙面与稻草漆墙面交错碰撞、天花板悬挂着印有苍劲书法的布艺装饰、沉稳的黑色家具上搭配精心缝制的传统绣片抱枕、宋锦灯罩透出暖黄柔光。
往店内深处走去,中式雕花衣架上挂满手工新中式服饰,瞬间拉满国风氛围。衣料间的刺绣纹样在灯光下脉络清晰,桑蚕丝的香云纱、尽显华贵的四大名锦、纹样精美的名家锦缎在此集结,让顾客仿佛置身于一座小型的传统面料博物馆。
![]()
仇冰倩
店内独特的风格,源于店主仇冰倩对古风的深厚热爱。“从小我就很喜欢画画、做手工,美术课和劳动课永远是最期待的,完成作业也最积极。八九岁时,我就跟着妈妈学会了棒针、钩织。”这份童年的爱好如同种子,在岁月里慢慢生长。如今,即便工作繁忙,仇冰倩也会挤出时间钻研古风配色与手作技艺,正是这份热爱,让“稍安物造”有了独树一帜的灵魂。
![]()
除了亮眼的装修与服饰,店内的饮品茶具更是创意十足。盖碗盛着提拉米苏、茶杯装着咖啡、爵形器皿盛着冰淇淋,传统器皿与西式甜品碰撞出奇妙的火花,精准戳中年轻人对“国潮”的喜爱。“我觉得传统手工,特别是一些非遗不应该供在‘神坛’,而是要‘活’在日常。”仇冰倩的话道出了店铺的初心,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让古风与现代时尚相结合重新焕发生机。对国风爱好者小陈来说,这里更是归属感的来源,“仿佛走进了同好聚集的小天地,太开心了!”这份独特的体验感,让“稍安物造”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打卡新选择,也让非遗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了当下生活。
一场老厂房与非遗的“双向奔赴”
仇冰倩的人生轨迹,本像无数从崇明走出的年轻人一样,沿着“市区打拼”的既定路线延伸。2013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她,在市区企业做了10年设计师,偶尔趁着闲暇回岛探亲,家乡的模样似乎总停留在记忆里。直到2024年夏天,M515文创产业园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与故土的全新联结。
当她踏入改造后的老厂房,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小时候机器轰鸣的车间变成了艺术展厅,旧厂房的钢筋铁骨里装进了当代艺术的灵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磨石地面、马赛克瓷砖,以全新面貌呈现。这份新旧交融的触动,让她在小红书分享观展感受:“这个旧厂房改造的展区,是我爸1988年到2008年工作了20年的地方。这次展览的主空间还是之前的食堂,太神奇了!”这条随笔般的分享,竟意外吸引了庙镇政府的关注。
![]()
庙镇政府通过平台联系她,在交谈中得知,仇冰倩是土生土长的庙镇女孩。M515文创产业园曾是她父母工作的江口明珠厂,她见证了厂区的繁荣,也目睹了传统工业退出后的落寞。同时,政府还了解到仇冰倩痴迷国风非遗且精通手工技艺,便向她递出了返乡创业的橄榄枝。这一邀约如光照亮仇冰倩深埋心底的非遗梦想:“把非遗手作带进生活,或许就从家乡这方老厂房开始。”
从犹豫到笃定的创业坚守
“开店绝非易事,盈利模式如何设计、客流量怎样保障、成本开支如何把控,每一个问题都是绕不开的坎,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于是仇冰倩想到了在餐饮行业多年的表姐陆欢欢,两人一拍即合。2024年10月,正式拿下厂房开始装修。
创业路上,仇冰倩并非孤军奋战。庙镇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帮扶,从指导如何注册营业执照,到帮助对接市场监管、工商等部门,事无巨细。在这样的“护航”之下,她很快便顺利办齐了各类证照,创业的第一步走得比预想中更为平稳。
![]()
![]()
![]()
然而,现实的考验很快接踵而至。从整体空间规划到细节陈设,店内多数装饰都由仇冰倩和她的姐姐亲手打造。其中最具辨识度的,是那座两米高的凤冠装饰。“当时想做个标志性打卡点,又要贴合店内氛围,正巧当时故宫博物馆热度很高,大家都爱去打卡,便萌生了模仿制作凤冠的想法。”仇冰倩回忆道。为此,她们翻阅海量资料打版设计,亲自配色,甄选材料,一点点组装成型,前前后后耗费了近三个月时间,就连天花板悬挂的布艺装饰,也反复调整了四五遍,直到呈现出理想的视觉效果。
![]()
![]()
今年8月,“稍安物造”咖啡茶饮正式开业,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这家茶馆的日均营收已超6万元。生意火爆的同时,仇冰倩并未停下创新的脚步。“非遗不应是静态的展品,更要真正‘活’起来。”为此,仇冰倩特意在店内开辟出可容纳30人的非遗工作坊,不定时承接团队活动,教大家刺绣、钩针、缠花等简单的传统技艺体验课。“看到大家因为这些传统技艺而开心、满足,我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每当看着体验者们专注的神情和完成作品时的笑容,她的内心便充满了成就感。
![]()
如今,“稍安物造”不仅成了庙镇的网红打卡地,更化身非遗文化传播的“驿站”。仇冰倩记忆中热闹的厂区,也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下,以一种更有温度的方式重获生机。“未来,我想邀请更多非遗传承人入驻,开发更多文创产品,让老厂房里的国风梦,越做越大。”仇冰倩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光芒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赤诚热爱,也藏着对创业之路的坚定信念,更承载着让非遗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的期许。
记者:陈露
编辑:顾佳丽
责编:朱竞华、焦倩倩
![]()


求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