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显示:FGFR1基因扩增见于约20%的肺鳞癌;乳腺癌中FGFR1/2扩增占7–23%;尿路上皮癌中FGFR3突变占10–60%、融合占约6%;肝内胆管癌约10–20%存在FGFR2融合;子宫内膜癌12%存在FGFR2突变。如此具有市场前景的靶点,自然在研产品众多,且多布局FGFR2靶向治疗产品。但角膜上皮变薄、油脂腺萎缩,FGFR抑制剂在精准打击癌细胞的同时,正因难以避免的眼科毒性在临床开发中频频受挫。
本文聚焦FGFR靶点各种药物形式在胃癌、胆管癌、尿路上皮癌、肺癌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期内容
01
安进/再鼎丨FGFR单抗丨胃癌
02
FGFR靶向治疗的癌种拓展
03
新一代FGFR2b ADC与生物药研发
04
总结与展望
【01 安进/再鼎丨FGFR单抗丨胃癌】
FGFR2b在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G/GEJ)中的过表达率约为38%,其中约16%患者肿瘤细胞≥10%呈现2+/3+阳性。值得注意的是,Fortitude‑101和早期阶段试验均观察到贝马利珠单抗组中眼部不良事件(如角膜炎、干眼等)频发,与其强效阻断FGF10配体有关。未来全试验数据发布后,将更清晰评估其风险/获益比,但这一积极结果已经为FGFR2b靶点在胃癌领域奠定了临床地位。
![]()
![]()
FGFR靶点及bemarituzumab作用机制
截止到目前为止,仅贝玛妥珠单抗进入针对FGFR2b过表达胃癌一线治疗III期研究阶段,包括联合化疗与联合免疫治疗和化疗两项,
以研究其与化疗(FORTITUDE-101)以及与nivolumab和化疗联合使用(FORTITUDE-102)的疗效。但不幸的是,这两项研究都迎来了失利打击。
2025年ESMO会议上,安进和再鼎医药公布的FGFR2b单抗bemarituzumab最新数据引发行业关注。其FORTITUDE-101三期研究最终分析显示,中位总生存期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14.5个月 vs 13.2个月)。
![]()
而更令人失望的是,安进在三季度财报中宣布,bemarituzumab联合PD-1抗体一线治疗胃癌的三期临床FORTITUDE-102因疗效不足已经终止。再鼎公司也发布了相关公告。
与此同时,这个靶点固有的眼毒性问题也愈发凸显。在同类药物的临床试验中,眼部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企,成为制约FGFR靶向疗法发展的共同挑战。当下在研的 FGFR ADC 众多产品,能避免毒性吗?
眼毒性成为FGFR靶向药物的“阿喀琉斯之踵”
眼部毒性已成为FGFR靶向药物共同面临的难题。研究表明,FGFR2b在正常角膜上皮、结膜及睑板腺中高水平表达,是维持角膜与泪膜健康的关键受体。
当药物阻断FGFR2b信号通路后,会导致角膜上皮变薄、油脂腺萎缩,进而引发干眼、角膜糜烂等一系列问题。患者常描述症状为“像进了沙子”或“干得睁不开眼”,严重者甚至出现夜间看灯光有光晕、白天畏光无法出门的情况。
在bemarituzumab的二期FIGHT试验中,角膜事件在实验组发生率达67.1%,而对照组仅为10.4%。导致停药的眼毒性事件发生率高达31%,中位给药时间约为6个月。
眼毒性的严重程度与药物暴露时间正相关。在bemarituzumab的三期研究中,由于改变了眼毒性的管理策略,允许患者先停药后改为Q4W给药,而非立即永久停药,导致眼毒性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一步增加。
02 FGFR靶向治疗的癌种拓展
虽然胃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吸引关注,但FGFR基因改变在多种实体瘤中均有分布。约7%的未分选肿瘤携带FGFR改变。本章节就各个瘤种的FGFR药物最新进展进行汇总。
胆管癌:FGFR2融合引领靶向时代
FGFR2融合是肝内胆管癌(iCCA)最常见的驱动突变之一(约10–20%)。
全球范围内,胆管癌靶向治疗因FGFR2而开启新篇章:2020年4月,Incyte的FGFR1–3抑制剂佩米替尼(商品名Pemazyre)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携带FGFR2融合晚期胆管癌的靶向药;紧随其后,futibatinib也于2022年10月获FDA加速批准,用于既往治疗过、携带FGFR2重排(含融合)的转移性胆管癌患者。
佩米替尼在中国同样进展迅速:2018年,信达生物与Incyte达成合作,获得其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2022年3月,中国NMPA批准佩米替尼(达伯坦®)用于经治、检测到FGFR2融合或重排的晚期胆管癌患者。
此外,infigratinib曾于2021年获FDA加速批准用于胆管癌,但因后续III期试验招募等问题,2024年主动撤销了适应症。但毋庸置疑的是,FGFR靶向药物深刻改变了胆管癌的治疗格局,进入到精准治疗时代。
尿路上皮癌:泛FGFR抑制剂进程
尿路上皮癌(尤其膀胱癌)中FGFR3突变比例很高,已经成为重要靶点。首款上市的FGFR抑制剂厄达替尼(Balversa)即获FDA批准用于携带FGFR3/2突变的复发转移性膀胱癌。该药在美国上市后表现出显著的总缓解率提升,也因此被称为膀胱癌首个靶向疗法。
目前国内相关进展也在加速推进:2023年底,国家药监局受理了强生公司提交的厄达替尼上市申请,用于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FGFR3/2突变),业内普遍预计获批将为国内癌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其他肿瘤类型中的FGFR靶向策略
除上述两种主打适应症外,FGFR靶点在多种肿瘤中均有探索潜力。例如,约20%的肺鳞癌患者存在FGFR1扩增,已有研究表明FGFR抑制剂可使这部分患者的肿瘤显著缩小;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携带FGFR2突变,也被认为是未来可尝试的靶点。
此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FGFR4通路在部分肝细胞癌中异常激活,新一代FGFR4抑制剂(如BLU-554等)正在全球临床评估。
虽然目前尚无其他肿瘤类型的FGFR靶向疗法获得临床批准,但随着对FGFR生物学理解加深,预计未来将有更多II/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
03 新一代FGFR2b ADC与生物药研发
随着贝马利珠单抗在胃癌中的进展,业界对FGFR2b靶向疗法的兴趣进一步升温,ADC已成为热门方向。国内外多家公司加紧布局下一代FGFR2b ADC,以期兼顾疗效和安全性:
如百济神州研发的BG-C137为一款FGFR2b ADC,payload为TOPOI抑制剂,DAR值为8,采用稳定连接子,有望避免角膜毒性,已经推进到临床I期阶段。
2025年6月25日,中美华东在研的FGFR2b ADC HDM2020获批开展晚期实体瘤适应症的临床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早期在研FGFR ADC产品,不再一一赘述。这些新药在设计上往往优化了抗体表位和链接子,以降低阻断FGF10所致的眼部毒性,并借助先进载药平台扩大治疗窗口。期望能够在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
04 总结与展望
FGFR靶点治疗正从胃癌治疗走向更广阔的领域。与此同时,FGFR2b方向的ADC和新一代抑制剂有望突破眼部毒性瓶颈,赋能胃癌以外的多种实体瘤患者。对于医药从业者而言,紧跟FGFR靶点的药物研发动态、理解各种FGFR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已成为当前精准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重点。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