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就像家里那棵撑了百年的大树突然倒了。以前总觉得天塌下来有父母顶着,现在一抬头,发现自个儿成了那片天。我是家里老大,父亲走的那天,弟弟妹妹们红着眼睛齐刷刷看着我,那一刻才明白——从今往后,我不只是他们的哥哥,还得是他们的主心骨。
你发现没有?好多人家都是这样,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逢年过节聚得齐齐整整。父母一走,慢慢就疏远了,最后甚至成了只有红白喜事才见面的远亲。这不是谁心肠硬,而是少了那个把大家拴在一起的人。
![]()
头等要紧事:把家里的账算在明处
老话说不怕分钱少,就怕分不匀。父母留下的东西,小到一把旧藤椅,大到房子存款,处理不好就是心里永远的疙瘩。
我们家长辈去世后,留下套老房子。当时弟弟觉得该按传统给儿子多分,妹妹觉得这样不公平。我那晚上没睡好,第二天把全家叫到老屋厨房——那是母亲生前最常待的地方。我说:“妈要是在,肯定希望咱们别为这套房生分了。”最后商量出个法子:房子给我,我按市价补一半钱给弟弟妹妹,他们都很满意。
![]()
这里头有个窍门,别急着分东西,先说说每样东西带着的回忆。那把旧藤椅是父亲每天坐着读报的,那台缝纫机是母亲给我们补衣服用的……说着说着大家就明白了,这些不是财产,是念想。这时候再谈怎么分,气氛就不一样了。
有户人家做得更周到,他们把父母遗物整理好后,开了个家庭会议,让每个人说说自己最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结果大女儿想要母亲的梳子,因为记得母亲给她梳辫子的情景;小儿子想要父亲的工具箱,因为父亲教他做的第一个小板凳还在。这样一分,大家拿到的都是最珍贵的,反而谦让起来了。
![]()
第二件事:主动把担子挑起来
父母不在了,家里总得有个操心的人。谁操心?老大得带头。
从前过年都是母亲张罗年夜饭,父亲贴春联。父母走后第一个春节,冷清得让人心酸。我提前两个月就在家庭群里说:“今年年夜饭我来准备,你们都拖家带口回来吃。”那天晚上,看着弟弟妹妹们又像从前那样有说有笑,我才松了口气——这个家,没散。
![]()
不只是过年过节。平时谁家孩子要升学了,谁工作上遇到难题了,谁身体不舒服了,你都得知情。不用你什么都解决,但得让大家感觉到,遇到事还有个可以商量的地方。
我认识一位刘大姐,她母亲去世后,她主动建了个家庭群,取名叫“咱家”。每天在群里问问这个,关心关心那个。慢慢地,弟弟妹妹们也养成了习惯,有事都在群里说。现在他们兄弟姐妹感情比父母在时还要好。
![]()
第三件事:学会“多管闲事”
过去父母在,儿女间有点小矛盾,老人三言两语就化解了。现在这个角色得老大来扮演。
我表弟和表妹前年为孩子上学的事闹别扭,大半年不说话。我找了个由头把他们两家请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我说:“还记得小时候你俩抢苹果,舅舅怎么说的吗?——大的让着小的,小的敬着大的。”两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第二天就一起带孩子去看学校了。
有时候就是这样,缺个给台阶下的人。你得留心弟弟妹妹之间是不是有了心结,得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帮他们把话说开。
![]()
第四件事:创造新的念想
光守着老规矩不够,还得立新传统。父母把我们养大,这个家的故事还得继续写下去。
我们从三年前开始,每年清明扫墓后,全家人一定一起吃饭,说说这一年各自的经历。开始是无奈之举,现在成了我们最珍惜的时光。上个月,我小妹妹还说:“哥,现在我觉得,爸妈不是离开了,只是换了个方式看着我们团聚。”
![]()
还可以一起做点什么。有户人家,父母留下个旧相册,兄弟姐妹几个每年都会往里面添新照片,还在背面写几句话。这本相册成了他们家的传家宝。
说到底,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是彼此在这世上最亲的人。作为老大,你要做的不是当家长,而是当纽带;不是发号施令,而是用心维系。钱财分得再公平,不如心里装着彼此;规矩立得再严格,不如常来常往亲切。
![]()
那天收拾父亲遗物,找到他五十年前的工作笔记,最后一页写着:“孩子们和睦,我此生无憾。”我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很久。
大树倒了,树下的幼苗反而得到了更多阳光雨露,长得更加茁壮。父母留给咱们最宝贵的,不是房产存折,而是我们这几个血脉相连的亲人。把这份情义传下去,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