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点评#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特别想聊一下胶东半岛的军旅文化,因为作为胶东人倍感自豪。胶东半岛自古就是个好地方,这里很富裕。举个小例子,因为举例说明和讲故事最能言简意赅。在80年代的时候,当很多地方连鞋都穿不上的时候,胶东半岛都开始穿皮鞋了,这就是当时的差距。当很多地方都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胶东半岛都开始吃馒头了,这也能反映交通半岛解放前后的生活状况,所以胶东半岛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在全国也领先,但这十几年胶东半岛经济优势没那么强势了,因为长三角珠三角崛起。
![]()
因为四季分明,所以特别宜居,而且物产极其丰富,这些都弥补了在经济上落后南方明星城市的一些不足。来了吃碗面条,走了包顿水饺,满桌子摆满胶东苹果、莱阳梨、还有花生,那个时代属于胶东的标配。这里说到这里还要讲一个事儿,因为这个事儿能为交通加大分。当年招远龙口交界地方的玲珑金矿曾经支持延安建设,所以说招远黄金对新中国贡献极大,当然,这个故事相当感人。那时的胶东半岛属于最早完成自给自足的革命根据地,由于发展完善,人民群众政治工作非常到位,军民鱼水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后来胶东子弟兵支援全国,不管是北上,还是南下,当时胶东人很多。胶东半岛曾为共和国军队奉献了四个军,个个都是王牌军,在很多战场上都有他们的身影。而当时四野的王牌队伍基本以山东人为主,然而当时胶东人在山东士兵中的占比很高。1949年建国之前,中国军队一共有接近5,000,000 人,250个师,而山东人就占了五十多个师。仅胶东地区就贡献了四个军,27,31,34,41,另外20、26、40、43等也有胶东子弟兵;其中山东解放军5师6师部队就是胶东子弟兵,当时的胶东就是全国战略反攻的大后方,枪炮弹药、战备物资、高质量兵员源源不断供应前方,为全国解放新中国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你可想而知,当时的胶东半岛多厉害。山东的招远县号称将军县,攻克济南的时候牺牲人数最多的是山东文登人。八九十年代,你到了各大军区和各个军事单位上,山东人特别多,所以在很多部队都能听到胶东口音的人。到今天很多人说山东人喜欢考编当公务员,其实也喜欢去当兵,因为这些都是传统,都是基因。
曾经有一部电影叫《苦菜花》描写的是胶东子弟,地雷战,也是描写的胶东子弟,还有三进山城,也是描写当年文登的一些革命故事,我今天之所以去讲这些内容,就是因为如今的很多年轻人都忘了。然而当时的于化龙,任常伦作为胶东子弟成为全军的学习榜样。所以说那时的胶东半岛,不管老人或者小孩,当地的老百姓都特别崇拜英雄,也都想去当兵,关键是家里也不反对,很多地方都是当兵的越多越光荣。所以在我父亲少年时期就想长大后当空军,因为那时有个空军英雄王海,还有一些其他英雄也都是胶东子弟。在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有一个专栏介绍的就是志愿军空军部队,但是在那些资料中,你能够发现很多胶东人的身影。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有特别多的感慨。有机会可以去了解一下当年的文登大水泊飞机场,也会明白当年胶东子弟为中国空军奉献了多少英雄战士。
许世友将军去胶东半岛的时候33岁,毛泽东亲自对他说世友啊,你33岁了,到了胶东半岛找个媳妇,胶东的山,胶东的水,胶东的姑娘最最美,这是毛主席说的话。后来许世友在胶东半岛工作成绩非常好,所以也得到了毛主席嘉奖。邓小平的秘书叫王瑞林,跟着邓小平两起两落,邓家把他当作亲人,邓小平去世的时候,据说作为家属团参加追悼会,这些也都体现了山东人的忠诚。他是上将,总参副参谋长,也是山东招远人,另外迟浩田上将也是招远人,在解放济南战役时一战成名,在占领上海苏州河的时候,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张万年上将也是胶东人,塔山保卫战一战成名,在四野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他在自卫还击战中功不可没,那都是硬碰硬打出来的高级将领。胶东子弟兵在当年名气很大,不仅作战勇敢,而且特别忠诚,大领导都喜欢,后来那些小战士都成了军队里的中坚力量。
我们都知道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的政治思想过硬,你看华为企业纪律就能明白很多。他当年在深圳参加的那个建设工程兵团,其实就是原来胶东半岛的工程兵队伍,一步步发展而来,对此,在威海文登博物馆里有详细记录。说到胶东的工程兵队伍,那就不能不提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曾在胶东做出了那些工作,令人佩服。而当时胶东特委书记后来也变成了山东省委领导,于是就有了胶东人进济南的那段历史,所以胶东人从政从军的比例很高,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我三爷爷那帮小兵就是跟着他们在烟台特委工作,后来去了济南。记得小时候在山东很多机关单位里,胶东人的比例实在是太大了,浓郁的胶东腔无处不在。所以以胶东人从政从军的人多,这些都离不开传统基因的影响。
解放前,山东是稳固大本营,这里有37万军队,也有人说27万,占全国三分之一,首批6万多渡海跟罗荣桓去了东北,当然,后续还有一些部队持续去东北。当年我外公就是那一批去东北的人,很幸运的是没有牺牲在那片战场,建国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还有8万左右跟随陈毅粟裕建设了华东野战军,剩下的维护山东本地需要。因为有这么多军队,随时战胜来犯之地,于是山东老百姓也就提前过上了好日子,也就有了后来对淮海战役的大支援,那时太多太多的胶东子弟推着小车去支援前线。当然,祖国山河一盘棋,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临沂的“沂蒙山精神”,而在那个时期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说,胶东半岛、老渤海军区、沂蒙山都是军旅文化特昌盛的地方,自然而然带动了这些区域的军旅发展,老一代去世之后,他们的子孙扛起了重担。胶东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能吃苦,而且在很多时候都毫无怨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当年的胶东都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举个小例子:74年烟台郊区公社社员每个早晨四五点钟就上山下地干活啦,一个满分劳力每天能挣一元五六毛钱,北京郊区的社员不相信,因为那时他们满分劳力连三毛钱都挣不上,因为每天早晨八九点才下地干活,但那时在胶东这个时间点,社员都第二遍上山下地干活了,你说胶东半岛能不富裕吗?
然而可歌可泣的胶东子弟兵又有太多鲜活的故事,比如说三大战役中有多少胶东子弟兵参战?又有多少人牺牲?抗美援朝有多少人牺牲?这些都有据可查,对于当年的胶东半岛,几乎家家都属于军属,当然,很多家庭也都有烈士,因为胶东子弟兵参军的人多,自然而然牺牲的也多。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浴血奋战的交通子弟兵。在那个时候,胶东小孩都在传递一种思想,就是哪里有英雄,哪里就有英勇的胶东子弟兵。所以看一下在东北的塔山保卫战,然后再看一下朝鲜战场上的长津湖,有太多太多胶东子弟兵。对于当年那些军旅故事,并没有得到有力的传播。特别是对于如今的青少年,需要加强红色教育。胶东人老实厚道,关键是忠诚,在中央警卫团和国旗护卫队服役过的就不少,所以胶东半岛的口碑也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当然,一切都需要时间来证明。这些都需要代代传承,因为光荣。
小时候看过电影《战上海》,包括前两年看过的电视连续剧《东方破晓》,解放上海时很多胶东子弟兵首先冲进入上海,据一些上海的老年人回忆,那时在上海听到的很多都是胶东口音。对于胶东人在上海的故事,最知名的就是在上海解放初期主政上海政、经、军的“胶东四才子”,他们均为威海荣成人,在山东时就在一起共事。第一位,谷牧,他是一位改革家,政治家,最初任上海宣传部部长,负责经济与工业的市委副书记,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再一个曹漫之,陈毅担任上海市长的第一副秘书,最早的上海民政局长。还有王一平,他是最初的上海组织部部长,政协主席。最后就是李耀文,担任26军政委,在当年负责上海警备卫戍,也是海军上将。这些故事在当年传播很广,但是在当下很多胶东人也不知道了,所以重新整理继续传播。当时在基层的胶东干部可以说数量极其庞大,比如说人民警察、公务人员,等等。除了大上海,当年在浙江的山东干部也有很多。还还有一个事不得不提,比如说“胶东子弟兵团”是胶东支前民工的统一称号。解放战争期间胶东人民先后有几百万人次参加支前民工。仅仅掖县和掖南县的“子弟兵团”就有七十多万人,当时胶东半岛群众基础太好了。再举一个小例子,很多高级将领在胶东半岛感受到了群众热情,因为老百姓不舍得吃,不舍得喝,把好东西支援军队,但后来他们去解放东北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却把粮食藏起来,那时形成了很大反差,在一位首长的回忆录中深刻地写下了这段感受。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可看、可听、可感。当然文章的一些数字来源不同,所以存在一些差距,仅供交流参考。
胶东半岛的青岛是山东经济龙头,高质量发展稳定,也是著名海滨城市。烟台经济也不错,威海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说到这里暂且抛开经济不谈,我们还是聊军旅,如今胶东崇尚从军入伍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也有了传帮带,军人的后代还是愿意从军。当然,家里老人也支持孩子们去当兵,于是一代代传了下来,也就有了胶东子弟的从军基量。如今依旧巨大,也就有了大家所看到的这一切。在军队里,不管是干部还是士兵,胶东籍依然占很大比例,所以说胶东半岛军旅文化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也让胶东半岛更夯实、更稳定、更和谐、所以今天我表达了个人朴素的观点,只为一个简单的理由。希望更多的人去主动传播胶东文化、弘扬城市文明。#数字内容生产者##活着就是为了摆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