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
郑重握手、签约,昨天下午1点半,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贸易投资对接会刚开幕,一桩价值460万美元的意向合作就迅速达成。合作的双方,一厢是首次参展的全球材料科学巨头——美国戈尔公司;另一厢,是上海两家深耕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六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这不只是一笔订单,更像是进博会促进全球贸易增长的生动缩影。
记者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截至昨天傍晚6点,第八届进博会当日累计入场23.75万人次,单日客流创历史新高,展会运行总体平稳有序。而与高涨的参展热情相对应的是高涨的交易意愿与行动。
搭建双向通道,助推“展商变投资商”
在进博会上,从相遇,到相融。在贸易投资对接会现场见证签约过程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说,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本土创新力量与全球先进技术,通过进博会平台的助推,在同台竞技与深度合作中迸发出巨大能量与无限可能。
“我们民营企业本身,从昔日‘跟跑’到今日‘并跑’,并在一些领域实现‘领跑’,这是我们出海的底气。”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茆顺明的话语,透出中国创新力量的信心。
当天,像这样促成中外企业“双向奔赴”的洽谈桌,现场共有50张。
记者了解到,本次贸易投资对接会期间,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共同为上海企业与海外展商搭建起贸易与投资的双向通道。比如:在贸易洽谈方面,双方共同组织近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境外展商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精准对接,推动采购合作落地;在投资促进方面,与市、区两级投促部门联动,在现场举办数十场“投资上海”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展示上海一流的营商环境,积极助推“展商变投资商”。
![]()
文汇报 邢千里摄
中外强强联手,进军全球高端市场
上海六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桂海燕对戈尔公司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她记忆中,这家企业的材料技术“在上世纪便已耳熟能详”。
这家企业开发的薄膜材料,有“世纪之布”之称,曾被美国《财富》杂志称为“世界百佳美国产品”之一。防水、防风、透气,一举突破传统防水面料无法兼顾透气的技术瓶颈。这次他们带来的却是医疗板块的创新成果,包括覆膜支架等高端产品。戈尔公司全球商务总裁麦克·凯恩克这样理解,企业早前就进入过中国市场。眼下的中国,有持续升级的产业需求、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市场,以及社会对高品质医疗解决方案的迫切期待。对成立已逾60年的戈尔公司而言,此番首次踏入进博会场馆,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寻常参展,更是一次面向中国这一重要市场的亮相和融入。
“我们将以此次进博会为契机,把我们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引入中国,造福更多患者。”麦克·凯恩克感叹小企业的大能量。
“一家中小型民营企业,有80余项专利。”连现场来签约的戈尔亚太区业务负责人林伟仁都惊叹。上海六晶科技在影像类零部件领域深耕不辍,成为西门子、飞利浦等全球医疗影像巨头的供应商。
他们此次与戈尔公司的合作,将聚焦于医疗防护面料的创新。六晶科技看中了戈尔公司独特的面料基材,旨在将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在柔软性上全球领先的特殊材料配方与之结合,共同开发新一代易于擦拭、抗血渍、排汗舒适的医疗防护服。
桂海燕的目标明确——“强强联手”,进军全球高端市场。这种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瞄准价值链顶端的合作,清晰标示出中国中小企业的“含金量”已今非昔比。
从“什么火做什么”,到“填补市场空白”
“从前是跟着别人做产品,什么火做什么。现在会去观察市场缺什么,我们去填补空白。”茆顺明说,这是他们如今想要拓展海外市场的底气。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六晶科技,它们的成长轨迹,是中国制造业从量变到质变,从代工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剪影。
诺诚即将三十而立,发展历程恰与中国经济转型期同步。他们敏锐捕捉到外科手术中神经保护这一全球性的临床难题,如甲状腺手术可能导致患者失声,脑部或脊柱手术可能造成瘫痪或功能丧失,其根源往往在于术中神经的不可逆损伤。
瞄准这一空白,诺诚电气开启了十余年的攻坚。2011年立项,2022年拿到神经外科、骨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注册证,他们研发的术中神经刺激监测仪,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壁垒。这款产品能实时监测手术中的神经信号,一旦神经面临损伤风险便会及时预警,如同为外科医生装上“第三只眼”。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要做国际贸易。”全球范围内,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仅4家企业,而诺诚电气是国内唯一一家,并已在五六个国家完成本地化注册,预计今年年底就能获得欧盟CE认证。
他们没有止步于产品成型,而是持续迭代,致力于降低使用门槛,让复杂的医疗设备变得“人人会用”,甚至探索用机器人辅助监测,解放人力。
“我们的创新成果,可以借助与戈尔公司合作的契机走向世界,与全球顶尖企业同台竞争。”茆顺明说。
![]()
文汇报 邢千里摄
现场“红娘”:宽泛的英语不够用了
“我们需要翻译!”对接会现场,桌长黄伟莉英语不错,但也明显感到自己宽泛的英语不够用了,她希望有更懂术语和细节的专业人员,能主动介绍双方的核心优势与合作契合点,引导对话走向深入。
黄伟莉来自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条线,已是参与多届进博会贸易投资对接会的“老将”。多年扎根服务中小企业一线,她深谙这类企业在成长期所面临的融资难、资源窄、渠道弱等共性痛点,也敏锐洞察到它们在拓展市场、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诉求。
在得知诺诚电气将首次参展进博会的消息后,黄伟莉带领团队第一时间主动上门对接,与企业负责人及市场团队展开多轮深度沟通。通过细致的需求访谈和专业的分析梳理,团队精准识别出诺诚电气在合作伙伴资质、区域渠道覆盖、联合研发模式等方面的核心诉求,并据此建立起一套清晰的筛选标准。他们从数以千计的医疗机构、科技企业及渠道商数据库中,层层比对、多轮研判,最终锁定一批在业务领域、地域布局和发展理念上高度契合的优质潜在合作伙伴。
这场高效对接的背后,是进博会的平台效应和中国金融系统的支持。从获悉需求,到中国银行的精准牵线搭桥,再到展客商双方快速进入实质性谈判,整个过程仅用了一两个星期。“它不仅仅是一个交易会,更是一个资源配置的枢纽,一个创新理念碰撞的熔炉,一个信任建立的加速器。”
2018年的第一届进博会就开始举办贸易投资对接会,而中国银行一直在其中扮演“红娘”与“催化剂”的角色,通过专业的跨境撮合服务,精准匹配参展商和采购商,使得很多合作能够迅速从意向转为落实。这滴金融“活水”,滋润合作的种子,使其在进博会的沃土中快速萌芽。据统计,自首次贸易投资对接会举办以来,来自中国银行的对接会志愿者们已累计促成合作意向约5300项、合计约500亿美元。
“今天的中国市场,不仅是‘世界市场’,更是‘世界创新的工场’和‘全球合作的试验田’。”对接会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中国的企业,特别是那些聚焦主业、精耕细作的“专精特新”企业,已具备与全球巨头平等对话、优势互补的实力与自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道路上,中国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世界的创新资源也将在中国的广袤市场中找到最富活力的应用场景。”
![]()
原标题:《第八届进博会贸易投资对接会首单达成460万美元合作意向》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刘力源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宛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