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宏观产业视角看,MG 4以“规模化渗透”策略实现对极狐T1的全面压制。
2025年9月,MG 4全国销量达11966辆,是极狐T1(6700辆)的1.78倍;领先城市数量15个,超极狐的4个。这种差距在近6月销量趋势中进一步放大:
MG 4从4月的21辆一路飙升至9月的11966辆,呈现爆发式增长;极狐T1虽从21辆增长至6700辆,但增速和量级均被拉开。
这背后是品牌定位与市场策略的根本差异:MG 4走“大众市场+高覆盖”路线,通过广泛的城市布局(如上海单月销量474辆、杭州194辆)和持续的销量爬坡,锚定主流新能源消费群体;
极狐T1则聚焦“小众技术型”市场,仅在北京(领先33辆)等少数城市占据优势,受众集中于对智能驾驶、高端制造有特殊偏好的用户。
从产业竞争格局看,MG 4的成功印证了新能源市场“得规模化者得天下”的逻辑,而极狐T1的小众路线虽能维持品牌技术调性,但在市场份额争夺中处于劣势。
从区域与用户微观视角分析,MG 4的销量分布深度契合大众消费场景,极狐T1则受限于渠道广度,没有办法在三四五线快速铺开。
在重点城市维度,MG 4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全面开花:上海474辆(领先极狐320辆)、广州212辆(领先144辆)、杭州194辆(领先156辆),这些城市的用户以年轻家庭、通勤白领为主,看重车型的性价比、设计感与实用性,MG 4的产品定位恰好满足“15万级时尚新能源代步车”的需求。
反观极狐T1,仅在北京以153辆对120辆小幅领先,其用户更可能是对“华为智能驾驶技术”“高端制造工艺”有强需求的科技爱好者,消费场景偏向“技术尝鲜+品质追求”,受众规模天然受限。
区域市场中,MG 4在华东(5817辆)、华南(1360辆)等经济活跃区域销量断层式领先,这些区域的用户对新能源接受度高,且家庭用车、城市通勤需求旺盛,MG 4的空间设计、续航表现能有效匹配场景;
极狐T1在华东仅2901辆,区域覆盖力不足,侧面反映其产品渠道策略,营销策略还需更加激进。
从省份维度看,MG 4在山东(1837辆)、浙江(1159辆)等TOP10省份销量破千,这些省份的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释放,MG 4的低价策略(推测10-15万区间)精准击中“价格敏感型+首购刚需”用户;
极狐T1在江苏(751辆)、山东(741辆)虽有销量,但量级差距明显,其用户更多集中在省份内的核心城市,且预算偏向20万+的中高端区间,属于“小众高净值”群体。
从宏观产业趋势到微观用户需求,极狐T1与MG 4的销量差异揭示了新能源市场“大众规模化”与“小众差异化”的双轨竞争逻辑。
对MG 4这类走大众路线的品牌,其成功关键在于“精准踩中主流消费痛点”:以亲民价格覆盖广泛城市,用时尚设计和实用配置满足年轻家庭、通勤族的核心需求,再通过持续的市场渗透(15个领先城市、爆发式销量增长)形成规模效应。
这种策略在当前新能源市场“从早期尝鲜向大众普及”的阶段极具竞争力,可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建立品牌认知。
而极狐T1代表的小众技术路线,需在“垂直领域做深做透”:强化智能驾驶、高端制造等技术标签,精准触达科技爱好者、高净值用户,通过圈层营销、用户共创提升品牌粘性。
但需警惕“小众化陷阱”——若无法在技术迭代或市场教育上突破,极易被规模化品牌的“性价比+大基数”组合挤压生存空间。
对整个新能源产业而言,这种分化意味着市场正在走向成熟:既有MG 4式的“国民新能源车”满足大众刚需,也有极狐式的“技术标杆车”服务小众追求。
未来品牌需明确自身定位,要么像MG 4一样allin规模化,要么像极狐一样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中间路线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