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
据2022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统计,全国持有记者证人数19.4万余人。把这一数字置于14亿人口基数下,记者无疑是一个“小众”群体。但如果把目光投向他们的工作内容,这群人所追问的真相、记录的时代、守护的正义,无不与每个人的生活深度交织。这份影响,注定是“大众”的。
一支笔、一个话筒、一台摄像机、一席话,何以承载超越个体的分量?他们报道少数群体的困境,不是为了博取廉价的同情,而是将个体遭遇建构为更值得讨论的社会公共议题;他们追问权力的运行,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保障机制的良性运行;他们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不是为了迎合情绪的狂欢,而是为了穿透舆论的迷雾,帮助公众逼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可在点赞、评论、转发成为硬通货的环境里,流量焦虑无可避免地悬在每个新闻人心头。当一则深度调查的阅读量不敌一条明星八卦,当严谨的求证周期赶不上热搜的迭代速度,对影响力的追求,似乎不得不为更具流量的内容让位。其中暗藏的风险,也对每个新闻人发出考验。追逐的热点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害怕错过反而错过了沉默的真相。恰恰是在这样的迷惘中,每一位依然选择坚守的新闻人,其存在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价值选择:他们相信,以“不从众”的方式,亦能成就最可贵的“大众”影响力。
热点转瞬即逝,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但真相的挖掘、事件的定论,往往需要反复核实与耐心等待。这个过程注定是“慢”的,无法与情绪化表达的传播速度赛跑。但正是这种“慢”,锻造了新闻的生命力。在热点面前“慢一拍”,用审慎代替冲动,用深度调查取代浅层搬运。这种坚守,是新闻人对被流量和算法裹挟的传播环境最有力的抵抗。
那些关乎制度完善、推动社会进步的报道,或许永远无法媲美娱乐话题的流量,但当碎片化表达消解着深度思考,当片面叙事扭曲着事实原貌时,正是这些“不热门”的深度内容,凭借专业的调查、克制的笔触与全局的视角,为公众提供了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方向。
我们无需全然否定流量,而应思考如何用轻快的传播形式驾驭厚重的内容内核,将严肃的议题讲述得动人心魄,让深度的思考穿透信息的屏障。这种融合,新闻人一直在探索。展望前路,技术的浪潮会不断重塑媒体的形态,但社会对真相、对理性、对人文精神的渴求不会改变。当浮云散尽,最终留下的,必定是那些秉持专业精神、扛起社会责任的作品。它们或许产生得慢一些,声音不那么尖利,但其重量,终将被时代铭记。
真正的新闻人从不以旁观者自居,更不因困境而选择摆烂或纵容平庸之恶。记者节,所致敬的是这份于喧嚣中的坚守。也正是因为这份坚守,这个“小众”的节日,才值得我们所有人投以“大众”的敬意。(文/张艺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