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商丘站,那可真是一个让当地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它始建于1913年,原名朱集站。一百多年前,比利时控制的汴徐铁路勘测时,归德府士绅以“破了风水,对后代不利”为由,坚决拒绝铁路靠近北门一带。
最终车站建在了朱孙集土寨墙南一千米外的乱坟地。这个决定,让商丘站从诞生之初就与主城区保持了相当距离,也为日后的问题埋下了伏笔。
![]()
百年沧桑,商丘站的辉煌与挣扎
商丘站的历史堪称我国铁路发展的缩影。1913年建站之初,它只是一座283平方米的法式票房,站内仅铺设四股半轨道。历经多次更名——从朱集站到归德站,再到商丘县站,最终在1933年定名为商丘站。
1984年,商丘站迎来了首次重建,这就是现在的南站房。当时建筑面积5156平方米的站房,曾让商丘人引以为傲。2016年9月,郑徐高铁开通,商丘正式迈入“高铁时代”。随后,2019年12月京港高铁商合段开通,商丘站全部建成。
如今的商丘站已成为陇海铁路、徐兰高速铁路、京港高速铁路三大干线的交汇点,站场规模达到9台23线,成为河南省仅次于郑州的第二大高铁枢纽。
![]()
好牌在手,双十字枢纽的天然优势
从纸面上看,商丘站手握一把好牌。它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重要枢纽。
商丘站所在的商丘市,被定位为“通达商丘”。这里不只有铁路,未来还将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式交通网络。“双十字”铁路枢纽是商丘最引以为傲的资本——普铁时代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交汇,高铁时代徐兰高铁与京港高铁交叉。
理论上,这应该让商丘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的高地。事实却真的如此吗?
现实困境,南北站房无法互通的尴尬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截至2020年,商丘站南北站房还仍然无法互通,乘坐高铁的乘客只能在北站房进站,乘坐普速列车的乘客只能在南站房进站。
这种设计给旅客带来了极大不便。有很多网友吐槽说:“商丘站坐车的时候,一定要先看清楚自己是在哪个广场上车。”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站房设施的落后。2023年夏天,多名网友发视频称商丘火车站候车厅没有空调,只有几台风机降温,导致汗流浃背,热得像蒸笼。
火车站工作人员对此回应:“检票口对面有2个空调,但制冷效果不太好,因为站房太老旧,设备跟不上。”
![]()
4 历史伤痕,错失的铁路编组站
商丘站的困境并非偶然。在普铁时代,商丘就曾与铁路枢纽的机遇失之交臂。这可以说是商丘站的痛点!
1990年代,京九铁路全线开工,原本商丘作为与陇海铁路的交汇点,理应成为重要枢纽。然而,最终京九线最大的编组站却花落安徽阜阳。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也是有很多传闻,就是不知道真不真实,在此也不多做累赘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假如做大商丘铁路,必然对郑州有损伤,更何况商丘位处郑州铁路局东部末梢,未必能做大。”
5 未来展望,商丘站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面临诸多问题,商丘站依然在努力寻求突破。商丘市在全国第一个编制地级市《枢纽经济规划》,依托大交通、形成大物流、构建大产业。
目前,商丘正在加快推进商丘机场、京港台高铁雄安至商丘段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空水铁公”一体发展。
对于商丘站本身,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有改造计划,应该有所缓解。 这给备受设施老旧困扰的旅客带来了一线希望。
如今,商丘站北站房宽敞明亮,而南站房依然依赖电扇降温。一座车站,两重天地,这正是商丘铁路枢纽发展的缩影。
放眼未来,随着“空水铁公”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商丘站能否真正担起“通达商丘”的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