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捡秋”,原本是指农民秋收后在田间地头捡拾遗落的庄稼以防止浪费的行为。现在,人们也爱在秋季走进大自然,捡拾果实、落叶等,以“捡秋”来感受季节的变化、享受自然的美好。
然而,随着“捡秋”活动流行,一些越界“捡秋”、过度捡拾等破坏生态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如何在享受“捡秋”乐趣的同时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是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都应当回答好的问题。
开展“捡秋”户外活动,必须依法依规、严守边界。到一个地方“捡秋”,应当主动提前了解区域内有关禁止或限制捡拾的规则,并严格遵守。切莫任性越界进入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区等区域进行“捡秋”活动。即使在允许捡拾的公共绿地、荒郊野外、农村地区,也要注意避开珍稀植物和保护动物的分布区。
要体现文明,把握尺度和方式,不能超越“捡”的范畴,恣意大量捡拾甚至乱采滥挖。满地漂亮的松针、坚果、枫叶、银杏叶等“秋天的礼物”也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落叶腐化后成为土壤的养分,果实是许多小动物越冬的食物来源。“一叶知秋落掌轻,半篓斜阳半篓星。”笔者建议,捡拾量以“一手之握”为宜。这样做既可以享受秋天的美好,又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严守“捡秋”边界,把握“捡秋”尺度,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捡秋”的意义不在于收获多少实物,而在于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当我们用克制的双手和开放的心灵,学会在捡拾时留有余地、在欣赏时保持距离、在游玩时保护环境,才能真正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