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高管一句话,把美股科技股带崩了?
周四,欧美股市集体收跌,美股科技巨头普跌,超威半导体跌超7%,英伟达、特斯拉、高通跌逾3%。
![]()
突发下跌源于OpenAI高管的一句话,引发了市场对“狂撒万亿订单后,AI巨头需要美国政府担保”的担忧。
据悉,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在周三的一场活动中表示,公司正在寻求构建由银行、私募基金、以及联邦政府“兜底”(backstop)或“担保”(guarantee)组成的生态体系,以帮助公司为其巨额芯片投资提供融资支持。
这番话加大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随着舆情升温,Friar周四发帖强调,OpenAI目前并没有在寻求政府为其基建投资承诺提供“兜底”,使用“兜底”这个词导致她的本意被混淆。
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也在周四收盘前发了一篇超长帖子,回应了一系列问题。奥尔特曼强调,OpenAI不想,也不会寻求政府为其数据中心提供担保,时OpenAI也不会寻求“大而不能倒”,如果公司最终搞砸了,那么该倒闭就倒闭。
此外,美国就业市场出现明显降温信号。
截至今年9月,美国企业宣布的裁员人数已接近95万,创下2020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这一数字已超过自2009年以来除疫情首年外任何完整年度的裁员总数。
与此同时,最新发布的Challenger裁员报告显示,受到企业削减成本以及采用人工智能的影响,美国雇主在10月削减了超过15万个岗位,是过去二十多年里裁员数量最多的10月。
美联储官员鹰派言论打压降息预期,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美联储哈玛克:通胀水平持续高企不利于美联储再次降息,她担心货币政策可能没有做好应对当前通胀的准备。
美股多个估值指标亮红灯?
巴菲特指标显示,美国股市规模已超过GDP总量的2倍,高于疫情时期创下的历史纪录。
巴克莱指标显示,狂欢股票比例达到11%,类似水平此前仅在1999年互联网泡沫和2021年Meme股狂潮期间出现过。
此外,标普500的席勒市盈率等指标已接近1999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水平。
近期,关于美国股市泡沫的话题在社媒上讨论非常热闹。这次会不一样吗?
华尔街大佬们提示风险,著名大空头疯狂做空!风险正在逼近?
昨夜,美股突遭重击。三大指数集体下挫,期权市场空头仓位飙升,VIX恐慌指数一度暴涨。
短短几个交易日,资金情绪从“唯AI论”转向“避险模式”。
而在下跌之前,两个极端的信号,已经悄然出现。
一个是“空头之王”迈克尔·伯利。
这位在2008年提前预言次贷危机的投资人,如今再次出手——不是买入,而是做空。
最新持仓数据显示,这位大空头将高达80%的仓位押注在做空美股AI板块。
![]()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信息罗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伯利的理由很简单:“市场相信AI能带来永恒增长,而我看到的,是人性的重复。”
另一个是巴菲特。
在所有资金都追逐AI、追逐成长的时刻,“股神”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伯克希尔账上的现金储备已升至创纪录的3817亿美元 ——这几乎是历史最高水平。
他没有出手,也没有表态,只是默默屯现金。
时间仿佛回到了1999年。那一年,互联网泡沫最狂热,《财富》杂志在封面上写下那句著名的质问:“沃伦,你究竟怎么了?”
当时巴菲特被批评“落伍”“不懂科技”,一年后纳斯达克暴跌。
如今25年过去,AI取代了互联网成为新焦点。算力、芯片、数据成了新黄金,美股的估值曲线再次陡峭。
只是,这一次,市场坚信自己不会重蹈覆辙——毕竟AI是真实的、盈利的、有技术支撑的。
但伯利在做空,巴菲特在观望。
华尔街大佬高盛CEO大卫·所罗门和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几乎同时发出警告。
所罗门提醒投资者,不要幻想美股会永远上涨:“市场火热,但并非所有资金都能获得回报。未来一两年,部分追逐高收益的人可能会失望。”
他指出,人工智能浪潮正点燃市场情绪。英伟达、微软、Alphabet、Palantir等科技巨头股价屡创新高,资本不断涌入AI相关领域。
但他也警示,历史经验早已说明:科技创新的早期最赚钱,而当热潮扩散后,回报往往趋于平淡。
“市场有周期。每当新技术被资本追捧,估值短期会脱离基本面,但最终总会分出赢家和输家。”
所罗门提及上世纪互联网泡沫的例子——1995年至1999年,标普500指数连续五年上涨,但2000年后泡沫破裂,市场连跌三年。
1995年:+34.1%;1996年:+20.3%;1997年:+31%;1998年:+26.7%;1999年:+19.5%;2000年:-10.1%;2001年:-13%;2002年:-23.4%。
“那几年,我既赚了很多钱,也亏得很惨。”他坦言。
在他看来,当下市场虽有泡沫,但不及1999年严重,如今的热门公司多有真实盈利能力。不过,股市上涨从来不是直线,而是曲折前行。
根据LPL Financial数据,市场波动频繁:5%至10%的回调平均每年约3次;10%至20%的调整约每年1次;超过20%的熊市大约每3至4年出现一次。
所罗门认为,理解并接受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是长期投资中最重要的一课。
相比所罗门的理性提醒,达利欧的担忧更加尖锐。他在最新文章《Stimulating Into a Bubble》中指出,美国正进入“在泡沫中刺激经济”的危险阶段。
美联储暂停量化紧缩并重启量化宽松,虽然名义上是技术性调整,但实质上意味着政策重新宽松。
在财政赤字高企、债务扩张迅猛的背景下继续降息放水,正是典型的“货币化债务”陷阱。
尤其是当信贷扩张与资本市场依然强劲时,这样的刺激只会让风险资产泡沫进一步膨胀——从AI板块到主流美股,高估值已是公开的秘密。
与以往QE救市不同,这一次美联储选择在景气阶段放水,正在对泡沫“加码刺激”。
达利欧认为,这正是“大债务周期”晚期的信号:流动性过剩可能推高资产价格,扩大贫富差距,也可能重新点燃通胀。
达利欧表示,美联储过度印钞购债,名义利率与通胀交错上升,最终将压抑债券与股票回报,在预期利差收敛及风险飙升阶段,市场可能进入“流动性熔融”并随即面临压力。
他建议,投资者须重点关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及政策取向,以及资金流向对股票、债券及黄金等资产估值的推波助澜效应,审慎因应对潜在风险。
两位华尔街老将,一个从节奏看市场,一个从周期看结构——繁荣的另一面,往往正是风险的起点。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1999年夏天,《时代》周刊封面标题为“沃伦,究竟哪儿出了问题?”
2025年,或许该换一个问题:这次,会不一样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