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里婚姻更像是资产重组,核心是价值博弈,如果让经济学去左右情感边际,这个世界哪有风花雪月,阳春白雪,估计只剩心理账户、价值锚定、理性人和行为人模型、纳什均衡、拉姆齐定价......
但你如果说,经济学不能解释,似乎也不对,毕竟现代经济学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对人性和行为的观察,在宏观的架构里分析微观的现象:经济其实就是围绕人的生产和消费,在供需关系的作用下,通过竞争和垄断的行为,去解决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之间的矛盾。
因此,不论是商业还是学业,甚至对于婚姻的理解,核心都是一样的,即: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应对同质化挑战,用有限的资源打造差异化优势,通过价值升级代替价格竞争,建立足够的市场壁垒,深化核心竞争力。
是不是感觉这句废话好熟悉的?确实,都是人的理性产物,逻辑是相似的。
当然,我要特此声明:爱情不是买卖!婚姻也不是一场交易,荷尔蒙经济只是博弈论框架下市场行为经济学的一种衍生。大家今天能坐下来聊,是因为婚姻处于市场经济状态,因此有自由选择,如果是包办婚姻时代,即计划经济,那聊都不用聊了!
![]()
在市场经济中,我们通常研究的最小市场单位是企业,但是任何人类的组织背后都是个人的结果汇总,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结合心理学、人类学等,我们就能通过理解人及其理性的行为而去感知市场。
在荷尔蒙经济中也是如此,如何形成对优质标的垄断,是每个人在周期内持续的追求,而这样的标的可以是别人,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自己,同时,围绕标的身后的生存资源,就决定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哪怕这种程度的竞争只是单纯的有利于自己。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内卷化”的现象,都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囚徒困境”产物,婚姻市场也不例外,其本质都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即:初始状态下,一个社会群体里最佳的竞争状态是你我之间都选择彼此最优的策略,大家一起达到“纳什均衡”(两小无猜,爱情至上),这样的话付出少量的标准化劳动,就能获得彼此最优的劳动结果!
![]()
但是这种结果一定离想象中的上限还有距离,所以只要有人心存不甘心,想要更好的,那么这个模型就会快速的螺旋式坍塌,变的越发残酷,直至垄断的出现(外形、物质、精神均最优)。
而更可怕的是因为“羊群效应”的存在,这种内向演化的现象会更快的席卷市场,最终导致“价格螺旋”,大家卷起来或者干脆躺平(因此婚姻和生育的周期性在发达经济体特别明显)!
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ohn F. Nash”的话说: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可能导致集体利益受损。
所以我们会看到市场不断走向固化,即所谓的门当户对,这是因为市场本身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可能,大多数时候,市场总是处于“竞争性失灵”的状态,这意味着资源强大的一方,会不断追求資本深化和规模经济,以避免其阶段性的“資本积累”缺失,由此就会产生优秀的人和家庭始终只愿意与同样优秀,或者具有同样优秀潜力的人形成固定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圈层经济”。
![]()
可毕竟犹如爱德华八世般“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主,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而一个人觉得自己优秀,大多数情况的判断标准都存在于物质或物理层面,比如有钱又有颜,身材又好,也有部分存在于思想层面,所谓的人群中的他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灯塔。
优秀的核心在于这个人拥有的资源高于社会平衡线,比如评价一个人过的比较富裕,其不在于说这个人收入数额有多少,而在于其收入在在众人的平衡线之上,所以能被社会分配到超出一般人的商品供应,这就是“超额供应”,也是优秀的人惯性优秀的奥秘,直至“供应过剩”,一切又重新开始,天道好轮回。
可优秀的人是如何拥有超额供应的呢?本质上,优秀就是这个人在某个方向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优势,可以杜绝其他竞争者的无序进入,这种垄断,可能是源于技术、背景、天赋、等等一切可以让自己与别人区别开的东西。
![]()
但也有种情况是源于其对自身竞争策略的优化,这就好比在同质化的商品市场里,我们彼此都选择使用价格战,你只是关注单品与我对标的线性比价,但我使用的是“拉姆齐定价”原理,我将我所有的优势和劣势打包组合,形成“非线性”的各种的流量品、竞品、利润品,通过全家桶式产品矩阵拖垮整个竞对的平衡性价格,从而获得垄断力。
所以优秀来源于比较,而没有形成这种垄断力的人怎么办?几乎没有人天生就不想过得更好,但无限制的竞争一定会让平衡点被压制到一个大家普遍性的低不成高不就的状态,平衡点以下是认命,平衡点以上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有在平衡点上左右摇晃的人,才颇为煎熬。
如果单从经济学看,让自己优秀的方法,最快捷的就是找个好的标的去实现你与他之间的资产负债表的重组,这样垄断就被共享了。
可优秀的人本质上还是想找同样优秀的人,万幸,在这人为的市场里总是不断发生着“信号传递”的定律,而在这个过程里,双方的信息总会发生意向不到认知偏差,于是这就提供了一些“破圈”的可能,但这样的方式,难度依然很大,这是因为弱势方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定价能力。
所以,现实是,当一个优秀的人选不好,或者选择了一个相对不优秀的人时(外形、物质、精神无核心竞争力),通常他的父母和圈层就会介入,最后市场依然变为计划,回到了开始时的样子,即:门当户对!
![]()
可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人条件不错,但就是没人追,这是为啥呢?
这就要我们去研究“盖尔.沙普利”的理论,该理论的观点很简单,我们前面说了,优秀意味着旁边的选择多,一多就会等,一等就会剩,时间是公平的,大家的花期都差不多,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即使在互联网模式下,你最终的体验也得去到线下,所以大家都会天然给自己一个定价,这导致很多人只会在自己身边的圈子里转。
所以,俘获更优秀的人的秘诀就在于更主动,只有主动才能增加和自己更满意的人在一起的概率,想要就要追,被动的人通常不会遇到自己最优的人,
由此,我们还切中了另一个市场现象:在大部分人的爱情里,男女朋友和心上人之间的最大差异是选择理由的数量级差异!,这引发了经济学中“选择集合”和“机会成本”的问题,前者是谁是你的“菜”,后者是你准备为这段感情付出多大的“代价”,尤其是“沉没成本”的代价。
这里,我想再插一句,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哪怕是自由市场的情况下,世界上两个唯一且相爱的人,相遇的机率无限接近于0,所以韩剧别上头。
而这种定律在结果上会反映成:爱上你和依赖你的区别,大部分人的感情都只能停留在爱上你的阶段,但无论是哪种,都是基于你的“竞争性优势”,即:长板效应。
所以,如果自由选择不行,门当户对无门,要么努力下,加大下数量获取量如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