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猪肉品类:火锅行业被忽视的“价值洼地”
2025年,海底捞在超100家“鲜切主题店”上线黑猪鲜切系列产品,包括一米长盘黑猪鲜切四拼、颈肉、五花肉等细分部位。此举看似是常规产品创新,实则是其对供应链规模经济的一次深度验证。
![]()
为何猪肉这一国民食材长期在火锅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其背后是品类定位、技术瓶颈与消费认知的三重困局: 1.价值感缺失:猪肉在火锅菜单中多以酥肉、丸子等加工形态出现,鲜切品类占比不足5%,难以摆脱“家常菜”标签;2.技术门槛高:猪肉卷成品率仅15%(牛肉卷达50%),涮煮易缩水、肥瘦分离,体验难以标准化;3.认知错位:消费者对猪肉的烹饪认知集中于炒、炖、炸,火锅场景下天然倾向牛羊肉。
海底捞此次布局,远非简单的单品创新,它是在用自身的规模化采购、精细化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影响力作为杠杆,去撬动上述行业痛点。
02 工艺革新:肉类食材精细化处理的技术探索
在肉类食材的加工领域,针对不同肉类的特性差异,企业正通过精细化工艺实现品质突破。牛肉由于肌纤维较粗、易老化,行业普遍采用精准温控与切割工艺进行品质管理。以流浪泡泡的肥牛产品线为例,其通过分阶段控温解冻技术,有效减少冰晶对肉纤维的破坏;同时优化切割角度与厚度标准,最大程度保持肉质的完整性与嫩度。
相比之下,猪肉加工则面临脂肪含量高、易失水等独特挑战。海底捞在工艺上做出了针对性创新:一方面引入德国高精度分切设备,将切割厚度误差控制在±0.3mm以内,显著降低涮煮过程中的肥瘦分离概率;另一方面通过添加天然磷酸盐复合物进行保水处理,有效调控水分保持力,减少汁液流失。同时,通过对猪种的定向培育和部位细分,如将梅花肉肥瘦比例稳定控制在3:7,显著改善了烹煮过程中的热缩变形问题。
![]()
这种基于食材特性的差异化技术路线,体现了餐饮行业在供应链环节的持续进步。企业通过精准把握不同肉类的理化特性,制定针对性的加工方案,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这种跨品类、跨品牌的技术借鉴与创新,正成为餐饮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最终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用餐体验。
03 规模经济:供应链深度如何化解成本难题
海底捞的实践表明,当企业供应链网络达到一定密度时,即使高成本食材品类也能开辟可观的盈利空间。
![]()
通过规模化运营,海底捞火锅主题店在采购、物流和损耗控制等环节实现了系统性优化。在采购环节,规模化采购有效降低成本并锁定优质货源;物流方面,通过现有资源复用和动态补货机制,显著提升了配送效率和库存周转率;在损耗控制上,依托数据预测和副产品加工线,形成了原料全利用的闭环管理。
这一规律在烤肉业态中同样得到印证。当流浪泡泡破破烂烂的烤肉店门店规模突破百家级别后,供应链的规模效应开始充分显现。通过整合采购需求、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和完善冷链体系,流浪泡泡在核心品类上实现了显著的成本优化和品质提升。当门店规模达到临界点后,企业通过精细化运营可以构建"规模—成本—品质"的正向循环机制。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更通过单位成本的优化建立了可持续的运营体系。
04 行业启示:从规模效应到供应链韧性的战略升级
上述实践印证,火锅行业的竞争已进入"供应链密度"驱动的新阶段。海底捞的尝试表明:当采购规模与供应链深度突破临界点后,高损耗品类同样可以转化为盈利增长点。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与其盲目跟风推出单一爆品,不如转而思考如何通过联盟化采购、协同化运营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力量,提升整体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未来的火锅行业,“爆品”的可模仿性越来越高,竞争的关键最终将归于难以复制的“供应链韧性”。谁能更高效、更精细、更协同地掌控从源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