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叔叔今年65岁,街坊都说他看起来精神,但最近身体却常常“罢工”:一会儿肚子总是咕咕叫,一会儿大便有点不对劲。
家人担心,让他去做了个肠镜,王叔叔原本以为自己只是肠胃炎,没想到,医生皱着眉头对他说:“你的情况,现在还不算晚,但已经有早期肠癌的迹象了。”
这一消息,让家庭陷入短暂的沉默。邻居们议论纷纷:“王叔叔不是一直挺健康吗?怎么会得肠癌?”其实,这并非个例。
根据牛津大学对513名肠癌死者的大数据分析,易患肠癌的人,往往存在4大共性。其中有一条,很多人自认为做到“健康饮食”,却常常忽视。你知道是哪一条吗?
![]()
近些年来,肠癌已悄然成为我国高发肿瘤之一。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55万,死亡人数已位居全球首位。
牛津大学2023年联合发布研究,抽取了513名肠癌死者家属的详细生活行为数据,对比健康人群,发现易患肠癌的人大都集中在以下四大特征。
“长期饮食偏肉、缺乏膳食纤维的人,肠道风险显著增加”。
调查中,超74%的肠癌死者生前常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而日均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推荐量的一半。膳食纤维就像“肠道清道夫”,是预防肠道癌变的关键屏障。
“生活作息紊乱、久坐缺乏运动”。
数据显示,68%的人每天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且作息不规律。长时间缺乏运动,易导致肠道蠕动变慢,毒素和致癌物质更易在肠道积累。
![]()
“反复有肠胃道炎症史,但经常自行忽视或拖延治疗”。
牛津大学团队发现,51%的研究对象有过反复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但超过六成未按时就医。长期慢性炎症容易给肠道细胞癌变“埋雷”。
“吸烟饮酒,尤其是过度饮酒的人”。
研究中,肠癌死者中吸烟比例为56%,而有长期饮酒史的比例高达43%。烟草与酒精会让肠道黏膜反复受损,增大癌变风险。
牛津大学还追踪分析了239名曾有肠癌高风险但通过干预成功规避的人群,发现调整生活方式3-6个月后,肠道状态肉眼可见提升。其中有几点尤为值得关注: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6个月内癌前病变标记物阳性率下降达14.2%,肠道健康人群比例提高;每日坚持20-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便秘和腹胀困扰明显减少,肠道蠕动指标整体上升11.5%;主动关注肠道症状并及时就医救治,早筛早诊高风险人群,生存率提升超过21.3%;戒烟限酒后,肠道炎症及微生态紊乱现象较显著改善,约四成受试者肠道菌群结构恢复健康。
![]()
饮食上每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全谷物杂粮、各种蔬果是最好的“肠道刷子”。烹饪时不妨选择杂粮饭、豆类搭配,每天争取5种不同蔬菜水果,膳食纤维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
![]()
避免长期坐着不动。即使工作忙碌,也要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喜欢走路、慢跑、广场舞都行,让肠道像“通水管”一样保持畅通。
留意腹痛、便血、腹泻等肠道异常,如有反复或不明缘由,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每隔2-3年进行一次肠镜筛查,远比事后治疗更划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