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
李蓉
灯光下,我握着红笔的手悬在稿件上方,眉头微蹙,刚采写的《总装脉动线里的攻坚故事》中,有个数据总觉得不踏实。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个醒目的星号,明天要再去核对。
二十年来,作为扎根航空一线的新闻宣传人,我以“冷水”守底线、“温水”暖同行、“热水”燃激情的“三水”之心,把航空人的报国故事写进文字里、融进镜头中。
以“冷水”之清醒守新闻之底线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一个字都不能含糊。
为采写《C919襟翼制孔团队》,我在30车间蹲点采访。在生产现场,我一边跟着工人师傅看机械臂制孔,听他们讲0.01毫米偏差有多致命,一边找技术人员核对参数,甚至“刀具涂层厚度影响寿命”这样的细节都不肯放过。初稿完成后,我发现文中“制孔效率提升3倍”的数据,与车间月报的“2.8倍”有出入,立刻推翻重写。差0.2倍也是差,读者要看的是真实的航空故事,不是修饰过的数字。那天我加班到深夜,逐行核对采访记录,直到确认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推敲,才轻轻舒了口气。
这样的“较真”,贯穿了我的新闻生涯。采写科研人员事迹时,我会翻遍对方的项目报告,确保“攻克技术难关”不是空泛的形容词。报道生产攻坚时,我会守在生产线旁观察,捕捉“师傅们手上的老茧”这样的细节,让文字有温度、有筋骨。我采写的《刘新天的心愿》《刘佳林的烦恼》脱颖而出,两次斩获“航空故事”一等奖;《高原试飞记:八千里路云和月》,真实还原试飞团队在海拔4500米的坚守;《这群姑娘的生产计划比作战图还精准》,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女职工的坚韧,让更多人看见航空一线的女性力量。
新闻宣传容不得半点“灯下黑”,我们笔下的每一个航空人,都是在为强国梦拼搏,我得对他们负责,更要对读者负责。这份“冷水”般的清醒,让我的稿件始终带着“真实”的重量。
以“温水”之热忱暖同行之路
“李姐,这篇车间攻坚的稿子,我总觉得少点‘魂’。”新入职的年轻记者拿着稿件找到我。我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告诉他,应该好好挖掘一下数字背后的人和故事。新闻宣传要见人,见了人,故事才有魂。第二天下午,我陪着年轻记者再去车间采访,教他“蹲点观察”:看党员突击队的小伙子们如何分工协作,记录下“他们激烈讨论方案”的细节。回去后,年轻记者重写的稿件里,不仅有数据,更有现场的画面,文章一下子生动起来。
有时,我也会把自己多年的采访心得整理成课件,在单位例会上,分享“如何跟被采访人拉近距离”“如何在重大主题宣传中找小切口”的经验。年轻记者刚工作难免受挫,我会告诉他,要慢慢来,真诚总能打动人。
在我的带动下,年轻记者们快速成长,采写的新闻获了奖,第一时间跑来跟我分享。果然,一杯“温水”能暖人心。
以“热水”之激情赴新闻之约
一年冬天,我跟着昌飞团队到高原执行试飞任务。零下20多摄氏度,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背着相机和笔记本,跟着试飞团队在机场拍摄采访。
一天清晨,为了拍摄“朝阳下的直升机”,我凌晨5点就起床,手指冻得不听使唤,就哈口气暖暖手。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直升机的机身上,我赶紧按下快门。那天的照片里,不仅有直升机的雄姿,还有试飞员摘下头盔时,脸上的风霜——那是航空人坚守的印记。
二十年间,我跟着科研团队去过高原,见过“风吹石头跑”的荒凉;跟着交付团队去过沿海,感受过“高温天气里抢干任务”的紧急。我曾为了采写一篇桨叶研制的稿件,在生产车间连续蹲点,记录下“技术人员为了一个参数争论到深夜”的场景;也曾为了报道“百日攻坚”,白天跑车间采访,晚上熬夜写稿。
有人问我:“你都这把年纪了,还这么拼,图啥?”我笑着了,对新闻的热爱,对航空的情怀,就像热水,一直滚烫在心里,让我停不下来。
秋夜的灯光依旧明亮,我又坐在办公桌前,修改着新的稿件——那是一篇关于收官“十四五”的攻坚报道,我写了集智攻关,写了设备优化,写了一线工人的坚守,也写了年轻科研人员的创新。笔尖划过的纸张,留下淡淡的墨痕,就像我二十年来在新闻道路上留下的足迹,平凡,却坚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