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洁 林林 万思思
记者今天从河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原本于每年4-5月份和9-10月份高发的手足口病,近两年高峰期均有后移趋势,且秋冬季更为高发,近段手足口病仍处高位流行态势。11月6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王芳,她向记者介绍了今年手足口病呈现出的新特点,并对家长的常见误区进行了解答。
新特点:学龄儿童病例增多,皮疹非典型
王芳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手足口病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患者年龄范围扩大,以往主要侵袭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但今年,7-10岁的学龄期儿童感染病例变得普遍。
另外,皮疹形态和部位不典型,表现为患儿皮疹数量和形态更多,类似大水疱、湿疹或药物过敏疹。皮疹部位也不再局限于手、足、口、臀等典型区域,可能蔓延至四肢、躯干、面部,呈全身性分布。
症状识别:发热非必须,警惕“疱疹性咽颊炎”
王芳提醒家长,识别手足口病需注意以下几点:
发热非必然症状 大部分患儿会发热,但部分体质好的大孩子可能仅出疹而无发热。
口腔疱疹是重要信号 许多患儿初期表现为嘴巴疼,被诊断为“疱疹性咽颊炎”,随后才出现手足皮疹,从而确诊为手足口病。医生强调,这两种病均由肠道病毒引起。
判断重症看精神状态和体温 轻症可居家护理。若孩子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嗜睡、头痛、呕吐、肢体抖动等“重症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误区:成人也会携带病毒,患病后非终身免疫
针对常见误区,王芳医生也给出明确解答:
误区1:只有小孩才会得?
不对。成人是重要的病毒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虽自身不发病,但容易传染给儿童,是家庭内传播的主要源头之一。
误区2:得一次就终身免疫?
不会。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感染一种毒株后,仍可能再次感染其他型别的病毒。
误区3:疫苗不能完全防止感染,接种没用?
现有疫苗主要预防易引起重症的EV71病毒,虽不能完全防止感染,但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接种有必要。
医生提醒:做好隔离利人利己
王芳医生提醒,手足口病规定的隔离期是两周的时间。有些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或者认为孩子的症状比较轻,比如说有些甚至连发烧都不发烧的,所以就想着赶紧让孩子去上学,这点也不是太可取的。因为即使说孩子没有症状了比如说不发烧或者是疹子已经消退了,但是仍有传染性,因为病毒在人体内清除的时间,一般是需要1到2周的时间。
审核 闫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