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由AI生成
近期,“今年流感人数可能更多”“甲流H3N2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日本流感病毒可能扩散至周边国家”等话题持续霸占热搜。
中国疾控中心(以下简称“中疾控”)昨日发布的第44周流感监测周报给出明确信号:南方省份检测到1725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其中1635份为甲型H3N2;北方省份检测到1485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其中1469份为甲型H3N2。流感季已正式拉开序幕,流行毒株与去年不同,南北方甲型H3N2毒株占比均超95%。
![]()
此前11月3日,中疾控还发布《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5-2026)》,对甲型H3N2流感病毒亚型疫苗组分进行了更换,以确保更精准的靶向保护。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性转换和漂移,其传染性最强、死亡率最高,并可大规模爆发和流行。
疫情预警之下,抗流感产业链也正经历深度调整。流感药市场迎来集采“大洗牌”,传统龙头意外出局,新药玛巴洛沙韦挤占市场;疫苗市场则一边是“地板价”价格战,一边是配方迭代与技术升级。抗流感药与疫苗企业的竞争逻辑,都在被全面重塑。
流感药市场:集采爆出大冷门,国产创新药挑战外资垄断
流感药市场的“近身肉搏”,在集采政策的催化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10月28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公布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中选结果,55种药品全部成功采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消炎镇痛等领域常用药品。
经典抗流感病毒药物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在此次集采中爆出大冷门。结合此前公开的入围企业名单来看,本次集采属于“3中2”,慧泽生物与第一制药成功中标,而曾创下60亿元年销纪录、一度垄断国内奥司他韦仿制药市场的“流感一哥”东阳光药却意外出局。
![]()
中标企业之一的慧泽生物,其持证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今年7月18日才正式获批上市,是此次参与集采竞争的9家入围企业中,最后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有消息称,两家企业的中选价格分别是17.88元和19.03元,是东阳光产品目前市场价的40%左右。
奥司他韦主要有颗粒、胶囊、干混悬剂三大剂型,胶囊与干混悬剂已分别纳入第七、八批全国集采;颗粒剂是儿童流感药市场主流防治药物,此次集采后,奥司他韦常见的主要口服剂型均已进入集采体系。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奥司他韦颗粒剂在国内公立医院销售额约20亿元。
回溯奥司他韦的市场历程,原研药罗氏“达菲”在2005年禽流感疫情期间一战成名,成为全球抗流感核心药物。为满足全球救治需求,罗氏开放部分仿制药生产授权,曾为其供应原料药的上海医药与东阳光药,陆续成为国内授权生产企业。
东阳光药国产化的奥司他韦商用名定为“可威”,是公司不折不扣的营收支柱,直至2024年该产品的收入占比都高达64.2%。随着集采推进与市场竞争加剧,其市场优势持续萎缩:2024年国内奥司他韦市场中,东阳光药的收入份额从2023年的64.8%下滑至54.8%,全年利润更是同比骤降97.6%,经营压力凸显。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6月,浙江省医保局因价格投诉暂停其奥司他韦胶囊挂网,进一步压缩了其院外市场空间。与东阳光药的困境形成对比的是,中标企业有望借助集采渠道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以价换量打开增量空间。
就在传统药物市场因集采而洗牌的同时,新型流感药的崛起正对奥司他韦形成“降维打击”。
慧博智能投研平台研报显示,我国目前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分为三类:对流感病毒敏感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RNA聚合酶抑制剂(玛巴洛沙韦、法维拉韦)和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
![]()
国内抗流感药市场分类及销售情况,图源:华安证券
其中,罗氏的玛巴洛沙韦片(速福达)凭借“单剂量给药”的便捷性,成为市场新宠。这款2021年在中国获批的新药,仅用8个月就跻身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米内网数据显示,其2023年在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销售额就突破了5亿元,同比暴增758%;2024年再攀高峰至7亿元,同比增速达38.84%。
国产药企迅速嗅到市场机遇,密集布局相关赛道。目前已有石药集团、郑州泰丰制药两家企业拿到玛巴洛沙韦片生产批文,浙江普利药业、上海医药的仿制药申请正处于审评阶段,但受专利限制,已获批文的企业暂未启动生产。
创新药赛道的竞争同样白热化。今年3月,青峰药业玛舒拉沙韦片(伊速达)获批,5月正式上市发售;众生药业子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PB2靶点药物昂拉地韦片(安睿威)也于5月获批,其头对头Ⅲ期试验显示,核心指标均优于奥司他韦,且对奥司他韦耐药株仍保持强效;近期,济川药业与征祥医药合作开发的玛硒洛沙韦片(济可舒)也已在京东健康平台线上首发。此外,健康元的玛帕西沙韦、先声药业的玛氘诺沙韦均已提交NDA申请,有望年内获批上市。
从上述创新药的产品命名不难看出,国产药企正集中力量对标外资龙头,试图在新型流感药赛道实现弯道超车。而奥司他韦作为经典老药,目前面临70多家企业的同质化竞争,新型药物凭借更优的给药方式和耐药性表现,逐渐占据高端市场。
中康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9月,奥司他韦国内销售量为2400万盒,同比下降34.8%;速福达销售量为20万盒,同比增长120.2%,此消彼长趋势渐显。
流感疫苗市场:价格战与技术迭代并行,行业进入分化期
与流感药市场的创新突围不同,流感疫苗市场呈现出价格战与技术升级并行的复杂格局。
从产品分类来看,国内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主要包括三价灭活疫苗(IIV3)、四价灭活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疫苗(LAIV3)。其中,三价疫苗覆盖两种甲型毒株(H1N1、H3N2)和一种乙型Victoria毒株,四价疫苗则在此基础上额外覆盖乙型B/Yamagata毒株。
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文件明确,全球流感监测网络近几年未再监测到B/Yamagata毒株。因此从预防甲流的角度看,三价与四价疫苗的防护效果本质上没有差异。
今年9月,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公布的裂解流感疫苗中标结果中,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三价疫苗报出5.5元/支的“地板价”,创下公费流感疫苗中标价历史新低。
四价疫苗的降价则始于去年。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5月20日通知显示,国药集团下属的长春所、武汉所、上海所生产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中标价格从128元/支降到88元/支,华兰生物、科兴生物、金迪克等企业随后跟进下调。
![]()
国内四价流感疫苗价格调整情况,图源:中信建投
疫苗市场的价格战,是供需格局与产品特性双重作用的结果。
慧博智能投研平台数据显示,我国全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4%,与美国50%左右的接种率存在巨大差距,市场增长潜力显著。对于三价疫苗而言,其同质化程度较高,三价裂解疫苗目前已有13款产品上市,2023-2024流感季有长春所、科兴生物等6家企业供应,“以价换量”成为中小厂商抢占公费市场的重要手段。
四价疫苗虽也面临竞争,2024-2025流感季有科兴生物、国光生科等8家企业供应,智飞生物四价疫苗今年3月新增获批,但凭借曾有的毒株覆盖优势、儿童剂型扩龄至6月龄以上的适用场景拓展,仍维持了相对稳定的价格体系。
价格战之外,配方更新与技术迭代成为头部企业构建核心壁垒的关键。日前,《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5-2026)》明确更换甲型H3N2疫苗组分,企业需快速调整生产工艺以匹配流行毒株,这为提前布局的企业带来先发优势。
与此同时,新技术路线的突破也在推动行业竞争规则的改变。
其中,Moderna的mRNA流感疫苗mRNA-1010已进入Ⅲ期临床,在50岁及以上人群中的相对疫苗有效率,比标准季节性流感疫苗高出26.6%;科兴制药与BioNTech合作的mRNA流感疫苗也进入Ⅲ期临床,对H3N2毒株保护率达89%。
此外,三价鼻喷减毒活疫苗国内已有百克生物的获批,适用于3-17岁人群,以“无需打针”的便捷性抢占差异化市场;佐剂疫苗赛道同样动作频频,海外Seqirus公司产品已获批使用,国内虽暂无相关产品上市,华兰疫苗、百克生物等多家公司已在进展当中,产品上市后有望填补高端市场空白。
![]()
国内流感疫苗注册申报情况,图源:中信建投
从临床管线布局来看,行业技术迭代的节奏正在加快。四价裂解疫苗有5个品种处于Ⅲ期临床,科兴生物、武汉所等企业均在列;亚单位疫苗、减毒活疫苗的升级产品也在推进,中慧元通的三价亚单位疫苗进入上市申请阶段;减毒活疫苗目前有1款上市,来自百克生物,3-59岁适应症及液体剂型处于上市申请阶段。这种多技术路线并行、多品种齐头并进的格局,预示着流感疫苗行业正逐步向技术驱动的差异化竞争时代转型。(文丨公司观察,作者丨曹倩,编辑丨曹晟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