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绿金会)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双碳”五周年的交汇点,9月24日,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而要实现这一深度减碳目标,巨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不可或缺。
金融市场是绿色转型的主要资金来源。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绿色金融迅速发展,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与市场条件。
“‘十四五’期间,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的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在系列政策推动下,2021至2024年,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从20万亿元增至36.6万亿元,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4.1万亿元,均居全球前列。”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表示,其中大部分资金流入了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产业等领域。
在这一过程中,中金公司持续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国家队”优势,在绿色投融资、碳金融、绿色合作与交流、绿色公益等领域多点发力,撬动千亿级资金流向新能源、低碳转型、生态保护等领域,已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标杆力量。
绿色融资:持续打造“首单” 标杆
为破解国家、企业低碳转型资金需求,“十四五”期间,中金公司深度参与境内外绿色融资工具的创新实践,绿色债券承销能力行业领先,持续打造“首单” 标杆。
2021年3月,中金公司担任主承销商助力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发行2021年“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该债券是我国首次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的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目前已被纳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
“我们发挥研究先行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在业务层面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据陈亮介绍,中金公司在绿色债券领域率先突破,2021年境内市场承销规模超1200亿元,助力国内首批碳中和绿色债发行,同时通过参与编译《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推动境内绿债标准与国际接轨。
国内绿色融资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标准体系也逐步统一与细化。例如,我国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绿色金融产品的项目认定标准,解决了此前不同金融工具存在多套标准并行的问题。2022年,中金公司牵头协助工商银行簿记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是首单对标《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对于实现绿色金融产品的国际接轨、引导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和推动全球绿色合作有重要意义。
2025年以来,中金公司在绿色融资方面继续完成多个重要项目:4月,财政部在伦敦发行离岸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5月,中金公司助力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宁德时代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截至完成时,该项目是2023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项目;6月,中金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匈牙利储蓄商业银行成功公开定价发行9亿元绿色点心债。
陈亮表示,通过从顶层设计到业务落地的“组合拳”,中金公司紧抓“双碳”目标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投身助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也巩固了自身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先行者地位。
绿色投资:推动设立绿色基金
聚焦产业深度转型,“十四五”期间,中金公司推动多支绿色主题基金的设立,广泛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绿色产业,目前已累计投资70余个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绿色产业相关项目,全面促进低碳经济社会建设。
“其中,2021年,亚洲开发银行牵头法国开发署、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绿色气候基金联合融资主权贷款共计约4亿美金,由山东发展投资集团作为贷款承接主体,发起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山东绿色发展基金,由中金资本担任管理人。这是全国首支在省级层面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资金设立的绿色基金,主要投向能源结构转型、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等方向。”据陈亮介绍,山东绿色基金自成立以来,在山东省十个地市迅速开枝散叶,助力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目前山东绿色二期青岛、临沂、滨州平行基金已设立,济南、潍坊、威海、泰安、临沂、滨州等基金正在陆续设立,基金群整体认缴规模达到80亿元,将持续支持中国绿色产业发展及绿色技术的创新。
除与地方合作外,中金资本还积极对接产业资源,将自身专业投资能力与之结合,重点投向相关产业链及上下游技术,服务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例如,2022年3月,中金资本与光伏行业龙头公司协鑫能科共同设立的行业第一支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大型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落地,整体规模45亿元。
随着绿色投资理念持续深入人心,ESG亦被中金公司纳入相关业务在投资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我们会结合ESG相关政策文件,每年对投资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对不符合要求企业及时进行管控或不再参与相关投资;投资拥有先进产能或技术,环保指标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和符合政策支持导向企业。”陈亮表示,此外,中金公司还自主构建ESG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ESG总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大支柱评分和12项主题评分,全面刻画境内4000多家债券发行人的ESG质量,债券投资未来也将会在考虑传统信用风险和投资收益基础上,逐步结合ESG评分进行投资决策。
展望未来:在供需两侧继续加码
金融市场是绿色转型的主要资金来源。“十四五”期间,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的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迅速扩张。绿色股权投资则相比于债权融资规模差距较大,根据有关统计,中国2015至2022年股权投资市场绿色产业投资累计金额仅5692亿元。
陈亮认为,实现“十五五”碳达峰有三大关键行动领域:产业结构“去重化”、经济活动“电气化”以及发电结构“清洁化”。
“根据我们测算,到2030年,上述领域的绿色投资总需求为17.5万亿元,累计减排量达16亿吨,有望拉动GDP年增长1.2%。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投资预计将流向新能源产业链。”陈亮提出,目前,我国每年能有效支撑碳达峰的绿色融资规模在2.5万亿元左右,这意味着“十五五”期间还需要40%左右的增幅。这样大规模的融资增长需要依托公共政策在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成本、降低清洁能源供给成本两方面加大力度,从而实现绿色溢价加速降低,吸引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当前,“双碳”相关的政策力度仍在持续加大。陈亮指出,要在“十五五”增加绿色投资,弥合碳达峰投资缺口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要在供需两侧继续加码。一是在需求侧,加速碳市场扩容、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政策体系,提高化石能源成本;二是在供给侧,考虑到储能、配电网、充电桩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绿色技术市场渗透率的提升速度,可将财政支持的重点优先放在降低新能源的系统成本上,推动绿色技术使用成本的持续降低。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
(绿金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