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线发表了 湖北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教研室付信亮博士在 石墨炔材料领域的 最新研究成果。
Organic Letters在线发表 湖北师范大学 化工工艺教研室金胜周博士在杂原子导向C-H键活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1、付信亮博士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最新学术成果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在线发表了物理化学教研室付信亮博士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Control of CO 2 Electrocatalysis via Modularly Customizable Graphdiyne”(通过模块化可定制石墨炔实现CO 2 电催化调控)。付信亮博士和德国不来梅大学郭翔宇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Kostya S. Novoselov教授、南开大学袁明鉴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王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二单位。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创刊于1879年,是美国化学会的旗舰期刊、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及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收录期刊,致力于发表化学学科领域的原创性突破性研究成果,最新影响因子为15.6。
![]()
在材料科学领域,实现按需设计、结构可控的材料一直是科研界的长期目标。然而,传统材料结构往往复杂,难以建立统一的设计原则,从而限制了性能的进一步优化。近日,该研究团队以模块化石墨炔(Graphdiyne, GDY)为研究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化学分子设计的可定制框架,实现了原子级精准调控催化行为的新策略。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系统引入电子给体和受体基团,构建了13种有机分子单元,制备出一系列具有预设结构的模块化GDY材料。这种“积木式”分子设计思路使研究者能够清晰地解析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为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活性炔碳的氧化态与CO2电还原反应(CO2RR)活性呈现典型的“火山型”关联。进一步的电子结构分析表明,氧化态与材料的功函数、价带顶(VBM)以及费米能级(En)等关键参数密切相关,从而建立了一个可预测的性能调控框架。通过精确调控sp碳的氧化态,团队实现了CO2还原与析氢反应(HER)之间的平衡突破,使产物中CO/H2比可从1:10灵活调至13:1。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石墨炔材料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还提出了一种可模块化设计的新思路,为未来高效合成气生产与可持续能源转化提供了的理论基础。
![]()
材料设计和理论预测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o.T222502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22YFE0201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9195613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25AFB239)、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PA240212)以及英国皇家学会(No.RSRP\R\190000)等项目的资助支持。
论文信息:
Control of CO2 Electrocatalysis via Modularly Customizable Graphdiyne
Xinliang Fu1, Xiangyu Guo1, Pengyu Shi, Thomas Frauenheim, Kostya S. Novoselov*, Mingjian Yuan*, Mei Wang*
J.Am.Chem.Soc.2025 DOI: 10.1021/jacs.5c11774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10.1021/jacs.5c11774
2、金胜周博士在
Organic Letter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
Organic Letters(《有机化学通讯》)在线发表化工工艺教研室金胜周博士在杂原子导向C-H键活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Ruthenium-Catalyzed C(sp2)-H Activation Using Pyridine andImidazopyridine as Directing Groups for Selective Silylation”(钌催化吡啶和咪唑并吡啶导向的C(sp 2 )-H键选择性硅基化)。金胜周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周耀副教授和南京大学/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李桂根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湖北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Organic Letters是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出版社1999年起发行的国际期刊,主要报道有机化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5.0。
![]()
导向C-H键活化凭借其优异的原子经济性和区域选择性,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合成策略。近年来,咪唑并吡啶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明星”药物分子得到广泛研究,但由于该杂环存在多个活性位点,因此如何实现某个C-H键的精准“切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该论文报道了一种钌催化导向C(sp2)-H键活化实现硅基化的方法。该反应利用吡啶和咪唑吡啶作为导向基团,以氢硅烷为硅烷化试剂,可直接实现2-芳基咪唑并吡啶芳环的邻位硅基化。该方法无需任何预活化步骤即可实现区域选择性的C(sp2)-H键硅基化,并以优异的产率获得相应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首例通过形成五元环金属中间体,实现氢硅烷与咪唑并[1,2-a]吡啶耦合的报道。该合成方案具有良好的可放大性,且适用于多种2-芳基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基于系列机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催化循环机制。后续的衍生化反应进一步证明了产物在合成中的应用价值。此外,在NCM811||锂金属电池的长期循环测试中,将该硅烷化产物用作电解质添加剂,可显著提升正极-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
![]()
钌催化吡啶和咪唑并吡啶导向的C(sp2)-H键选择性硅基化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332005, 21672100)、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4CSA097)及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PA240209)的资助。
论文信息:
Ruthenium-Catalyzed C(sp2)-H Activation Using Pyridine and Imidazopyridine as Directing Groups for Selective Silylation.
Shengzhou Jin*, Shuo Bai, Yu Wang, Ting Xu, Sai Zhang, Yao Zhou*, and Guigen Li*
Org. Lett. 2025, DOI: 10.1021/acs.orglett.5c03934.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orglett.5c03934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