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连州,坐落在粤、湘、桂三省交界的群山之中,是一座妥妥的“山城”。刚踏进这座城市,就能发现这里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道路顺着山势起伏,连街边的商铺都带着几分“爬坡上坎”的独特韵味。但千万别以为这只是座普通的山地小城,它可是古时“秦汉古道”的终点,作为中原通往岭南的门户,有着“岭南第一州”的美名。两千多年来,南北往来的车马在古道上穿梭,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岭南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让连州成了一座藏着千年故事的文化之城。
![]()
来连州的第一天,我就被一碗“东陂水角”圈了粉。晶莹剔透的粉皮裹着鲜美的馅料,蘸上特制的蒜蓉辣椒酱,一口下去鲜香入味,连吃几天都不腻。吃早餐时总听到老板念叨“东陂”,心里便犯了嘀咕:这东陂到底是个啥地方?能孕育出这么好吃的小吃?干脆临时改了行程,决定去这个“东陂古镇”一探究竟。
![]()
从连州市区去东陂古镇特别方便,除了每天在市区有十几趟公交车往返,车程也就二十多分钟。自驾更是方便,车子驶出市区后,虽然下雨,但能感受秋天沿途的风景瞬间切换成了山水画卷:青山连绵起伏,云雾绕在山尖,路边的小溪潺潺流淌,空气里满是草木的清新味,深吸一口都觉得沁人心脾。
![]()
刚到东陂古镇,就被这里的“安静”惊艳到了。整条街上几乎看不到成群的游客,只有当地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偶尔有放学的孩子追着打闹,完全没有商业化古镇的喧嚣。后来跟镇上的老人聊天才知道,东陂古镇的名字藏着一段迁徙往事:明朝崇祯年间,有几位东莞的谢姓人家逃难路过这里,见四面环山、土地肥沃,还有一条小河穿镇而过,岸边树木郁郁葱葱,就决定在这里定居。因为河西有座陂坝,又想纪念老家东莞,便给这里取名“东陂”,谢姓也成了镇上的大姓,一代代繁衍至今。
![]()
这样的小众秘境,最适合慢慢逛慢慢品。沿着古镇的街巷走下来,珊姐姐发现这里藏着6大核心看点,每一处都藏着边城的悠悠岁月。
看点一:西溪河与古码头,见证三省商贸繁华
沿着石板街一直走,就能看到环绕古镇的西溪河。这条河是古镇的“母亲河”,也是当年三省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河边留存着三个古老的码头,别看现在冷清,明清时期这里可是热闹非凡:广西的山货、湖南的土产,由挑夫沿着古驿道挑到镇上,在码头上船运往广州;而广州的食盐、百货,又通过水运到这里,再由挑夫转运到湘、桂两地。
![]()
我去的时候刚下过一场大雨,西溪河的河水变成了浑浊的黄色,但两岸的树木依旧郁郁葱葱,河边的古老建筑倒映在水中,别有一番韵味。站在码头上,仿佛能看到当年船夫号子声、挑夫脚步声、商贩叫卖声交织在一起的繁忙景象,那是属于边城古镇的商贸记忆。
![]()
看点二:青石板铺就的“龙鳞老街”
东陂古镇的灵魂,当属那条始建于清朝中期的石板街。清末时,当地乡绅冯少珠为了方便经商,又把街道扩建整修,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街道的路面全部用青石板铺成,两边用均匀的鹅卵石砌成路肩,远远望去,青石板像龙身,鹅卵石像龙鳞,当地人都叫它“龙鳞街”。
![]()
![]()
这条石板街总长有好几里地,从兴隆门开始,分为头铺街、接龙街、水拱街等十四条街,还连着东门巷、西门巷等四条小巷,像一张蛛网把古镇串联起来。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透亮,踩上去能听到“咯吱”的轻响,那是时光留下的声音。街上还住着不少当地人,门口摆着竹椅、晒着衣物,偶尔有老人摇着蒲扇聊天,烟火气十足。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放学,一群孩子背着书包在石板路上奔跑嬉戏,清脆的笑声让整条老街都鲜活了起来。
![]()
看点三:藏着商贸繁华的旧铺老宅,徐秀珍旧铺最亮眼
走在石板街上,沿途的老商铺总能勾起人的好奇心。虽然很多铺面已经不再营业,但从留存的建筑上,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繁华:挂着褪色招牌的理发铺、门楣雕花的盐铺、窗户宽大的丝绸铺,还有打铁铺、药铺、当铺……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期的商贸市集。除了商铺,街上还能看到会馆、祠堂、八角凉亭和临江桥,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流连忘返。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徐秀珍旧铺”,位于跃进街29号。这幢民国时期的建筑特别有特色,坐西北朝东南,正面开着五扇木门板,门槛是素色的石头,墙上一米多高的地方装着大窗户——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做生意时照看铺面。屋檐下还有木雕的鳌鱼托脚,虽然有些斑驳,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可惜我去的时候,旧铺大门紧闭,只能隔着门缝隐约看到里面的夯砂地面和阁楼木楼板,只能在门口脑补当年这里人声鼎沸的模样。
![]()
![]()
看点四:谢氏宗祠,追溯古镇的起源根脉
想了解东陂古镇的历史,就一定要去谢氏宗祠看看。这座宗祠位于跃进街42号右侧,是明朝时谢姓族人为了祭祀祖先修建的,现在留存的建筑是清代重修的,2011年还被列为了连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宗祠坐东南朝西北,是典型的二进一井带两廊格局,第二进的地面比第一进略高,寓意“步步高升”。整个建筑通面阔9.8米,进深18.2米,建筑面积178平方米,虽然不算宏大,但布局规整,透着岭南建筑的精巧。宗祠前的青石地坪上,立着两通旗杆石,上面阴刻着“道光二十一年、光绪十五年、光绪二十年岁进士候铨儒学训导谢玉楷、谢草芳、谢岩阿立”的字样,这些文字是研究当地谢姓族人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走进宗祠,木质的梁柱、雕花的窗棂都保存完好,阳光透过天井洒进来,照亮了地上的青苔,仿佛能看到当年族人祭祀时的庄重场景。
![]()
看点五:关屋门楼,承载姓氏迁徙的记忆
在古镇深处,还藏着一座不起眼的关屋门楼,这可是村落留存的珍贵印记。如今很多古村落的门楼都随着老房子的坍塌消失了,而东陂的这座关屋门楼,虽然满身岁月痕迹,甚至能看到当年被火烧过的焦痕,却依然屹立在街巷中。门楼上刻着一副对联:“陇西传世泽,启翼振家声”,默默诉说着家族的传承。
据当地老人介绍,明清时期东陂古镇因为地处三省交界,成了繁华的商埠,很多商人从湖南、广西和广东各地迁来定居,关姓人家就是从南海迁徙过来的。他们在这里建起了这座门楼,作为家族的标志,也见证了古镇当年“客商云集”的盛景。如今门楼虽然不再承担防卫功能,但它就像一位老寿星,守着古镇的岁月变迁。
![]()
看点六:冯达飞故居与纪念馆,红色精神代代传
东陂古镇不仅有古老的岁月痕迹,更有红色的英雄记忆——这里是冯达飞将军的故乡。冯达飞是中国工农红军首个飞行教官,也是我党培养的第一位驾机远航的战斗机飞行员,他的一生短暂却无比光辉。
![]()
镇上的冯达飞故居,位于达飞巷内,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3年),是一座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式建筑,青砖黛瓦,保留着粤北传统民居的风貌。院内的天井和屋檐,想象着将军年少时在这里生活、读书的场景。故居旁边就是冯达飞纪念馆,里面通过大量照片和文字资料,完整展现了将军的革命一生。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清远市的国防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人来这里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
![]()
不知不觉在东陂古镇逛了大半天,走在长长的石板街上,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发亮,路边的老房子墙上爬满青苔,偶尔路过一间老铺,门口的木门板都透着岁月的沧桑。这里没有网红打卡点,没有喧嚣的叫卖声,只有最真实的生活气息和最厚重的历史沉淀。或许正是因为小众,才让这座古镇保留了最本真的模样。
这趟的行程,让我又一次深刻感受:连州的美,不仅在于湟川三峡的山水画卷,也在于地下河的奇幻景观,更在于东陂古镇这样藏在时光里的秘境。它是秦汉古道的终点,是三省文化的交汇地,是商贸繁华的见证者,也是英雄精神的传承地。如果你来连州旅行,不妨多花半天时间,来这个小众古镇走走,在石板街上听听岁月的声音,在老建筑里探寻边城的故事,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里的慢时光深深打动。如果有机会,你愿意来这个小众小镇感受边城岁月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