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记者走进芦山县先锋社区平安苑小区,法治气息与生活暖意扑面而来。
大门入口处,法治小知识展板图文并茂,绿化带中 “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 等标语醒目亮眼,与绿树成荫的景致相映成趣。干净整洁的道路旁,健身器材区域热闹非凡,居民们惬意锻炼、笑意盈盈。一幅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人心和睦的小区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
这幅安宁祥和的社区画卷,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是一个容纳了6200多名“4·20”芦山地震灾后安置居民的小区。从昔日“矛盾交织”的治理洼地,到今日荣获“雅安市最美小区”的治理样板,平安苑探索的党建“三进”模式,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从“物理安置”到“心灵安居”的幸福之门。
破局:
下活“一盘棋”,打破治理壁垒
0 1
平安苑是芦山县县城最大的小区,“大”不仅是体量之大,更是治理难度之大。
1353户居民中,有城市拆迁户、农村安置户、机关干部和流动人口。“就像一桌口味各异的食客,众口难调。”先锋社区副书记陈颖坦言,“此前,不交物业费、车辆乱停乱放曾是治理难题。”
破局的关键,在于将党的领导贯穿治理全过程。芦山县委高位推动,下活“一盘棋”,组建由组织部、社工部、住建局等多部门参与的党建“三进”领导小组,构建起一抓到底的县、街道、社区、小区四级组织体系。最关键的一步,是明确赋予小区党支部议事、建议、人事、监督、评议五项权力。
“这好比给了我们‘尚方宝剑’。”陈颖表示,如今在小区治理中真正“说得上话、拍得了板”。
权力下沉,更需机制保障。小区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让共建单位、业委会、物业、民警、居民代表定期围坐一桌,协同攻坚。
物业费收取难题,就是第一块“试金石”。2019年,从政府免除三年物业费到开始收费,居民抵触情绪很大。“光靠嘴皮子磨不行,还得靠党组织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社区工作人员周敏回忆。
社区干部和党员楼栋长们挨家挨户走访,掰着指头算账,讲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对于极少数拒不交纳的,则依法依规提起诉讼,维护了公平正义。这一“柔”一“刚”,背后是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力和法治的刚性约束,最终推动物业费收取步入正轨。
![]()
更复杂的是那些超出小区权限的“跨界”难题。2025年7月,一户居民长期在绿化带养鸡,臭气熏天,邻里怨声载道。社区多次劝导无果。通过党建联席会议,社区迅速“吹哨”,综合执法局“报到”,联合物业依法拆除了违规鸡舍。“以前我们‘小马拉大车’,现在‘哨声’一响,部门齐来帮忙,再难的‘硬骨头’也能啃下来。”陈颖感慨。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平安苑用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党建引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最有效的金钥匙。
织网:
密布“一张网”,联结邻里亲情
0 2
![]()
在平安苑小区的一棵大树下,新增的石桌、石凳,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些石桌石凳的增设,离不开被居民亲切称为“孟孃”的孟俊蓉的积极推动。身为派出所民警、业委会主任和前任楼栋长,她的多重身份在小区治理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都是出于对家园的爱。”这是孟俊蓉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增设休闲设施到调解邻里纠纷,她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今年,平安苑小区成功更换了物业服务企业。她表示:“现在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新物业的服务得到了居民普遍认可。”
孟俊蓉的故事,是平安苑小区织密基层治理网络的一个缩影。治理的神经末梢在楼栋,活力源泉在党员。
小区创新建立“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将党支部建在苑里,党小组设在13个楼栋中,253名党员如一颗颗种子撒入楼宇,直接联系服务6230名住户,织就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网络。
这张网的独特之处,在于“交叉任职”的创新实践。小区推行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支持支部委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业委会,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业委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的同频共振模式。“过去是‘各唱各的调’,现在是同奏一首曲。”一名小区居民如是说。
阵地建设让这张网更加有形有实。按照“1+3”功能布局,小区在楼栋里建起了集党员活动、图书阅览、纠纷调解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工作站。与此同时,法治文化长廊、援法议事亭等20余处法治“微景观”点缀在小区各个角落,让居民在茶余饭后的漫步中,潜移默化地涵养法治精神。
平安苑用一张细密的治理网络,将党组织的温暖传递到每个楼栋、每户家庭,让曾经陌生的邻里变成了互帮互助的亲人。
暖心:
拧成“一股绳”,汇聚服务暖流
0 3
10月28日上午,在位于平安苑小区的托育中心的彩色地垫上,居民刘女士正带着两岁的外孙女在玩具区玩耍。“这里又干净玩具又多,每周还有老师来讲故事、教认物,真的太贴心了!”看着孩子专注摆弄手中的积木,刘女士脸上的笑意愈发温暖。在托育中心的隔壁,老年食堂的厨师正在忙碌,这里的饭菜实惠又可口。
![]()
“一老一幼”,是民生关怀最柔软的两端。在平安苑,托育中心的欢声笑语与老年食堂升起的烟火气,彼此交织,构成了小区里最温馨的日常图景。这般触手可及的幸福,正是小区推动“服务进家庭”的生动缩影。
党组织更是成为了链接各方资源的“枢纽”。平安苑小区通过结对联动服务,将资源汇进来,服务“优”起来。根据支部结对共建计划,联合人社、民政、妇联、团委、残联、司法行政、卫健等部门以及“爱心蚂蚁”等公益组织开展“结对服务日”活动,定期进驻小区党群服务站,提供就业培训、事务代办、司法调解等便民服务。
为精准把握居民需求,建立平安苑小区微信群、QQ群,采取“上门询问+网络征求”方式,摸清小区居民实情,收集小区群众困难问题、心愿希望,分门别类建立台账。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行动不便人员,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入户服务。
为让服务更常态化,小区深入开展“我是党员”亮身份、晒承诺行动,组建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文体活动等多支志愿服务队,设立5类服务岗位,让253名党员全部“入网”上岗。从修剪小区绿植到调解邻里纠纷,从组织文艺汇演到守护夜间安全,党员志愿服务已成为小区里最亮丽的风景。
服务落地,温暖入心。一条条便民举措,共同托起了居民“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升华:
从“安居”到“心安” 获得感满满
0 4
![]()
系统治理如春风化雨,让平安苑实现了深刻蜕变。 尤其是这一年的变化。
——治理格局之变:从“孤军奋战”到“协同作战”。 10余家部门和社会组织被有效动员,托育中心、为老服务中心、乡愁馆等便民阵地拔地而起,精准回应了“一老一幼”的服务需求。
——服务功能之变:从“单一单调”到“多元人性”。 120余条居民建议转化为610余人次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党员角色之变:从“平时缺位”到“战时归位”。 23名“双报到”党员常态化参与服务,解决50余件急难愁盼,“定向包户”制度让特殊群体感受组织温暖。
——党群关系之变:从“局部发热”到“全面升温”。
“现在感觉小区变化还是有。”居民赵先生说,以前遛狗不牵绳、宠物粪便不清理会引发争吵,现在邻里互相劝导,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最直观的变化,是硬件提升。安装了充电桩、道路完成硬化、新增了法治知识座椅……“坐着就能学法律,这方式接地气!”56岁的居民袁先生赞不绝口。
![]()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人心的凝聚与法治意识的觉醒。“现在大家都明白,绿化带是‘公家地’,不是‘私家园’。这点规矩,深入人心。”居民赵先生的话,道出了法治的浸润力量。社区联合司法局常态化开展普法宣讲,内容紧扣生活实际。“规矩意识上来了,心气顺了,矛盾自然就少了。”社区工作者周敏说。自治理以来,小区未发生较大矛盾纠纷及治安刑事案件,入住率、满意率持续攀升。
党建“三进”,“进”的是楼栋,“稳”的是人心,“聚”的是合力。治理的篇章,从未在旧成绩前画上句号。孟俊蓉的案头,新的规划图已经铺开——电梯焕新、消防升级、管网改造,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通往更高品质生活的必答题。
从安置到安心,从安居到宜居,基层治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党建“三进”模式打通的那“最后一米”,不仅是一条连接千家万户的服务路径,更是一个推动社区自我进化、奔向更加美好明天的活力循环。
来源: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