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乡镇组建救援队,村里也有物资储备库!应急管理触角直抵基层“神经末梢”

0
分享至

泥石流在凌晨4点发生,损毁了村里的道路,还破坏了沿途村民的房屋…… 11月5日,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的福龙村应急避险常备安置点,冉秀芬回忆起一年前的那场泥石流灾害仍心有余悸。幸运的是,泥石流来临前一天,收到预警信息的100多位村民提前转移,没有人员伤亡。 生活在山区的人对于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不陌生,这些地方也往往是基层应急能力最为薄弱的区域。连日来,红星新闻随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采访团采访发现,“十四五”以来,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提升,基层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得以显著提升,真正打通了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福龙村应急避险常备安置点

泥石流来临前提前转移

住在沟谷的100多位村民零伤亡

福龙村位于四川雅安市石棉县回隆镇,距县城17公里,是当地最为偏远的村落之一。

村落两边都是陡峭的高山,滑坡、泥石流、山洪、山火都是常见自然灾害。2023年,村里成立了一支20人的应急小站队伍,冉秀芬担任队长。2024年9月8日下午,因提前收到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应急小站队员立即协助镇、村干部将石龙沟的100多位村民提前转移到应急避险常备安置点。次日凌晨4点,石龙沟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提前转移,没有人员伤亡。

冉秀芬说,因地理位置,有时即便没收到预警信息,镇应急管理部门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研判,让隐患点的村民提前转移。村里的常备安置点,最多能容纳500余人避险安置,专门有3间物资储备室,常备棉被、帐篷、折叠床以及矿泉水、面包等干粮物资,满足避险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福龙村的应急小站队伍

近年来,四川整合科研力量、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距福龙村的400公里的黄舣镇,地理位置同样特殊,这个位于泸州市的乡镇,三面都被长江包围。镇长黄浪介绍,镇上在2021年就成立了应急管理办,配备9名在编人员,由排名第一的副镇长兼任应急办主任、镇应急队队长。镇应急指挥中心建有专门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行值班人员24小时值守、预警平台24小时运行、指挥中心24小时待命的值班值守机制。

作为一个保留渡江码头的乡镇,黄舣镇每天有上百名群众乘船过江,水上交通安全压力大,工作人员通过平台就可调取码头所在区域长江水面监控视频,查看通航适航情况;趸船和航船上还安装了AI摄像头,自动识别驾驶员是否玩手机、乘客是否穿戴救生衣等情形,严控违规行为。

在今年夏天的一次强降雨天气应对中,黄舣镇指挥中心接到气象预警后,工作人员运用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跟踪查看每小时降雨预报及周边气象监测站数据,及时掌握降雨强度。同时通过平台向镇、村社干部、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网格员,以及网红打卡点、露营基地、在建工地等重要区域负责人,发送预警提示,为了防止喊醒叫应后没有落实转移避险要求,工作人员还通过视频调度和手机定位抽查核查,做到真落实、真转移。

“以前,通信靠吼、救灾靠手,喊破嗓、跑断腿,或许也跟不上瞬时即变的雨情汛情。”黄浪说,现下科技赋能让基层也走上了应急资源智慧路径。

目前,黄舣镇通过无人机共采集了580张高清VR全景图,基本覆盖全镇,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工作人员通过平台调出具体点位VR全景图,就可掌握周边原有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和路网分布等情况,辅助开展先期处置。

据悉,“十四五”以来,四川省持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整合基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各项职能,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整合应急救援力量,理顺应急指挥机制,不断巩固基层应急管理基础,全省已有1197个乡镇(街道)单独设置应急管理机构,黄舣镇所在的泸州市,当地应急管理部门还为每个乡镇培养3名以上无人机飞手,配备侦察无人机等通信装备,增强“三断”等极端情况下通联保障能力。

前置救援物资“下沉”一线

灾害来临,群众心里不慌

当突发灾害情况发生之后,如何第一时间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十四五’以来,我们持续推进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救灾物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共有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市级库21个、县级库220个、乡镇储备点2233个,实现所有县级均有储备库,交通偏远及多灾易灾乡镇设有备灾点。此外,四川积极推动“省向市、市向县、县向乡镇”前置,截至目前,省级向21个市(州)重点灾害风险区前置救灾物资约103万件,市县逐级前置约48万件,进一步加强基层一线救灾物资保障能力。

以雅安市为例,当地建有1个市级储备库、8个县级储备库、30个片区储备库、66个乡镇储备点,更将625个村组级储备点延伸至群众“家门口”,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快速、初步救助。2022年“9·5”泸定地震发生当晚,石棉县田湾河村的夜空被手电筒光束划破,村主任李之峰带着村干部直奔村级物资储备库,600余件帐篷、棉被快速搬卸组装。1小时后,20顶温暖的帐篷在村头空地铺开,受灾群众当晚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石棉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内的棉被、棉衣

石棉县根据实际情况将物资储备向“易三断”(断路、断电、断网)区域倾斜,让“最远一公里”的物资保障不再缺位。“以前一遇灾就慌,现在村里就有储备库,心里踏实多了。”栗子坪乡的村民罗芳家里,就是当地典型的村组级物资储备点——屋内货架上,帐篷、雨衣、手电筒等物资130余件分类摆放,旁边还配备了应急发电机。

毗邻四川的重庆,也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以中央储备为依托、市级储备为核心、区县储备为主体、乡镇(街道)储备为基础、村(社区)储备为支撑、小区院落储备为补充、家庭应急储备为倡导”的七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并通过综合分析气象、雨晴、灾情数据,应急物资重点向风险较大地区层层前置,建立救灾物资“六时达”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物资第一时间抵达灾区。

据应急管理部救灾司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央储备较“十三五”末显著增加,全国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实现省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储备满足应急响应所需物资,建立物资联动调拨机制和快速通行渠道,受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大大缩短。

打造专业救援力量

让应急管理触角直抵基层“神经末梢”

在自然灾害面前,远离城市的山区往往成为抵抗能力最薄弱的一个区域。

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4万余处。记者从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当地建设“市—区县—镇街—村居—现场”五级通信保障体系,实现到达后10分钟回传图像、“三断”情况下20分钟恢复通信,在高风险人口密集区布设1384套卫星应急叫应终端,具备叫应反馈、远程监视和“三断”情况下及时报灾能力。

一年前,涪陵区李渡街道龙塘村三组的一个危岩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应急管理部门安装了一套卫星应急叫应终端。村里的网格员介绍,这套设备上配置有太阳能供电板、可实时监控的高清摄像头,还有一个大喇叭……一旦发生灾情导致村里“三断”成为“孤岛”,群众仍可通过设备上的“紧急呼叫键”向外界一键传递声音,或通过手机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拍摄照片,借助卫星系统第一时间将灾情传递出去。

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重庆市还构建了专业集约的救援救灾体系,组建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市航空救援总队,培育发展危化、矿山、工程抢险等8个行业的13支专业救援队伍,全覆盖组建区县队伍和镇街队伍,基层平均应急响应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涪陵区荔枝街道拥有一支10名专业队员的应急救援队伍,因鹅颈关村刚好位于街道城乡结合部中心点,救援队伍的驻地就设在村里,以便能快速处置突发情况。今年7月,一游客扔烟头引燃一处竹林,队员从接警到扑灭只用了7分钟。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队员进行绳索滑降训练

四川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是四川省六大区域性基地之一,建设定位是“立足雅安、辐射周边、服务川藏”,可同时容纳450余人开展常驻执勤、前置备勤、实战演练和装备物资储备及调度,目前已入驻救援力量220余人。基地周边还预留了拓展用地100余亩,“十五五”期间拟建设国家级地震地质灾害救援和川藏铁路重大工程抢险专业区域应急救援基地项目,逐步提升国家西南地区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突能力。


▲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的隧道模拟救援训练设施

据了解,国家应急管理部近年来也在全力打造专业救援国家力量,依托中国安能集团组建13个工程救援基地,依托中国建筑等工程建设中央企业成立兼职工程抢险队伍,为全国230余支市级队伍、2000余支县级队伍、近3万支乡级队伍配备装备150万余台(套),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让应急管理触角直抵基层“神经末梢”。

红星新闻记者 王超 摄影报道

编辑 邓旆光

审核 任志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红星新闻 incentive-icons
红星新闻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新媒体平台
193254文章数 133728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