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初三学生小林还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完成堆积如山的作业,眼皮打架却不敢睡,也有的学生晚上睡不着白天精神恍惚,每天都要靠咖啡“续命”……
这样的场景,正在不少初中、高中家庭上演。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年轻,熬熬就过去了”,却没发现失眠正在逐渐影响孩子的精力、记忆,甚至身高。青少年失眠不是“小毛病”,找对原因、用对方法,才能帮孩子走出“越焦虑越睡不着”的怪圈。
青少年失眠的3个“隐形推手”,你家孩子可能正中招
学业压力形成的恶性循环:长期的学习压力让大脑持续处于“战斗模式”,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直接抑制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作为调节生物钟的关键激素,其分泌高峰在晚间11点至凌晨3点,错过这个窗口,睡眠质量大幅下降。
蓝光设备的隐形伤害:手机屏幕发出的450-480纳米波长的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是普通灯光的2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1小时,褪黑素分泌延迟达30分钟以上。
情绪问题的躯体化表现:焦虑和抑郁在青少年中常以失眠为首发症状。前额叶皮层发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本就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睡眠不足又进一步削弱这一功能,形成“失眠-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
别忽视长期失眠对孩子的伤害,比成绩下滑更严重
身高“停滞”:70%的生长激素在深度睡眠时分泌,长期失眠的孩子,深睡时长不足,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可能比同龄人矮2-3厘米。
记忆“衰退”:大脑的记忆中枢(海马体),需要在睡眠中整理白天的知识,睡眠不足会导致海马体功能下降,孩子上课记不住、做题反应慢,成绩自然下滑。
情绪“失控”:负责情绪管理的前额叶皮层,在睡眠不足时活性降低,孩子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发火(摔笔、冲父母大吼,甚至出现“不想上学、拒绝和人说话”的抑郁倾向)。
4招帮孩子重建“睡眠生物钟”
构建睡眠友好环境:睡前1小时,让孩子把手机、平板交给家长,用纸质书、轻音乐替代电子设备,避免蓝光干扰褪黑素;卧室灯光换成暖黄色,亮度调暗,室温控制在20-22℃,床品选透气的纯棉材质,让身体尽快放松下来。
固定作息:和孩子一起约定作息时间,并固定下来,比如22:30前上床,7:00起床,哪怕作业没写完,也优先保证睡眠;周末作息波动控制在1小时内,避免扰乱生物钟。
教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可以让孩子学习腹式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能快速放松神经系统;也可以做身体放松训练,闭眼后从脚趾开始,逐部位感受身体的沉重感,让身体慢慢放松,转移对“失眠”的关注。白天让孩子多做跳绳、慢跑等轻度运动,消耗多余精力,但注意睡前2小时别剧烈运动,避免兴奋影响入睡。
别硬扛!这些情况要及时找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失眠持续加重,比如每周失眠≥3次且超过3个月,白天嗜睡、记忆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头痛、心悸、不想上学等情况,别犹豫,及时带孩子就医。
目前,中医药在青少年失眠治疗中越来越受认可,比如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益肾养心安神片。研究发现,该药可保护脑神经元功能和结构,改善机体应激状态,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同时可增强记忆、抗疲劳,能系统改善睡眠,调控睡眠-觉醒周期,且安全性较高,适合青少年人群长期服用,早干预能避免失眠引发更多健康问题。
愿每个孩子都能卸下压力,每晚都有安稳的睡眠,在清晨带着活力醒来,去拥抱属于自己的青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