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11月6日,港交所一则公告为深陷债务迷雾的房地产行业注入强心剂——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方案高票通过债权人会议,这意味着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历时300天的债务攻坚战取得关键胜利。从流动性危机爆发到境内外重组协同突破,碧桂园的自救之路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存续,更成为房地产行业风险出清的重要标杆。
这场债务重组的核心突破在于境外市场的重大进展。此次纳入重组的177亿美元境外债务,覆盖34笔跨多法律辖区的复杂债权,而在11月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银团贷款组别83.71%、美元债及其他债权组别96.03%的高赞成率,远超法定通过门槛。相较于多数房企境外重组的艰难博弈,碧桂园能快速达成共识,多元创新的重组工具组合功不可没。方案中包含的现金回购选项在境内房企境外重组中实属罕见,搭配股权工具、新债置换与实物付息等多种选择,既满足了不同债权人的风险偏好,也展现了企业化解债务的诚意与实力。
大股东的真金白银支持成为重组推进的关键推力。自2023年流动性危机显现以来,控股股东及家族通过现金注入、股份抵押、股东借款转股等多种方式持续输血,累计提供30亿港元现金支持,将11.48亿美元股东贷款全额转股,并以价值25.8亿元的创投类资产提供担保。这种"躬身入局"的姿态,不仅实质性降低了企业债务规模,更赢得了债权人的信任,为重组方案的高票通过奠定了基础。
债务重组的成效直观体现在财务指标的优化上。若方案足额认购,碧桂园将实现840亿元有息债务削减,确认最高700亿元重组收益,大幅增厚净资产。更关键的是,新债务工具融资成本降至1%-2.5%的低位区间,最长期限延伸至11.5年,叠加实物付息选项,每年将节省巨额利息支出,为企业赢得宝贵的财务缓冲期。境内重组的同步突破同样值得关注,8笔境内债券重组通过后,50%以上的本金削减、10年展期期限及"先本后息"的付息方式,进一步缓解了短期现金流压力。
在债务重组攻坚的同时,碧桂园的"节流开源"行动从未停歇。通过四轮组织架构改革,国内地产区域数量缩减78%,月度平均人工成本较2022年下降70%,配合公务车辆处置、资产盘活等举措,实现了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资产处置方面,2022年以来累计回笼资金超650亿元,仅最近一年就通过出售万达商管、长鑫科技等股权投资筹集63.74亿元,这些资金全部优先用于保交房核心任务。截至2025年10月,碧桂园累计交付房屋突破180万套,2024年交付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在行业调整期守住了民生底线。
随着债务压力缓解和保交付进入收尾阶段,碧桂园已开启向正常经营的转段之路。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在9月管理会议上明确提出推动区域项目经营转段,目前部分区域已启动新项目经营策划。公司手握1.04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及超5359亿元账面价值的在建与待售物业,如何激活这些存量资产价值,成为转型成功的关键。
轻资产转型成为碧桂园的重要战略方向。其"一体两翼"战略中,科技建造和代管代建业务已初具规模:凤凰智拓建管累计承接项目200多个,管理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腾越建科集团施工项目超3000个,2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这种转型路径与行业趋势高度契合,正如中指研究院专家所言,轻资产业务能以最低成本帮助出险企业恢复"造血"能力,是盘活存量资源的合适选择。
当然,碧桂园的转型之路仍面临考验。12月4日的法院裁定聆讯是重组落地的最后一道关卡,而前10月279.6亿元的累计销售额同比下滑31.3%,反映出市场信心的恢复仍需时日。但从行业视角看,碧桂园的重组突破具有标杆意义,截至目前已有21家出险房企完成或获批债务重组,化债规模约1.2万亿元,随着行业风险逐步出清,叠加政策持续呵护,市场正逐步止跌回稳。
300天的债务攻坚,碧桂园用重组突破点亮了转型曙光。债务削减、成本优化为企业"止血",保交付筑牢民生根基,轻资产布局孕育新增长极。若能顺利通过法院聆讯,这家经历行业周期洗礼的龙头房企,有望在行业复苏浪潮中重构竞争力。碧桂园的自救之路,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重生之旅,更为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模式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预示着行业正逐步告别高杠杆扩张的旧时代,迈向稳健发展的新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