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奕䜣和慈禧联合主政下,曾国藩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全国范围内的封疆大吏调整也以是否配合湘军作战或筹饷为转移,两广总督因为协调筹饷不力而被调离,湖南巡抚毛鸿宾是曾国藩同年、旧交。湖北巡抚胡林翼去世后,继任者严树森是胡林翼一手提拔上来的,也绝对靠谱。
![]()
总之,在这么好的政治环境下,曾国藩在拿下安庆后,制定了三路大军攻复太平军的计划。开始对太平军进行全方位的进攻。
中路:他的弟弟曾国荃自安庆直下南京(当时叫天京),目标是攻取太平天国首都;
东路:李鸿章率领淮军,准备以上海为(当时叫天京)根据地,进军苏州、常州、进而收复江苏全省;
南路: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率领楚军进军浙江,收复杭州;
1.2:进攻南京
南京当时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拿下南京,是太平天国战争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攻坚战。为此,曾国藩十分重视,安排了四路军队进攻南京。
第一路曾国荃直插南京城下,西路由多隆阿攻下泸州,再向南京方向合围、东路鲍超攻下宁国再进兵金陵、北路由安徽巡抚突破阻碍攻向南京。这样安排本无漏洞,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如人意。
首先安徽巡抚刚准备出师,忽然接到家父去世的消息,匆匆回家奔丧,于是北路落空;
东路鲍超被太平军重兵阻挡在宁国,也无法前进;
西路多隆阿攻下庐州之后,因为与曾国荃有些矛盾,迟迟不肯向南京进军,恰好不久西北军事紧急,他自请远走陕西,这一路也未能按照原规划进行;
曾国荃这一部落整体节奏比较快,虽然曾国藩一再强调让他和其他三路保持一样的节奏,但是曾国荃不听,一路前进。一直进兵到雨花台。
1.3:雨花台大战
在雨花台扎下大营,围绕营盘挖好壕沟修好长墙之后,曾国荃带领几员大将到南京城外巡视,预估一下要挖多长的沟才能把它围起来。这一走,才发现大事不好。
南京城墙的长度远超出曾国荃的想象,他们几个在外边走了一整天也没能走完。这要挖多久才能挖好。这个时候他才理会到曾国藩让他等等的意思。但是倔强自负的曾国荃也不肯轻易退兵,只好先硬着头皮撑下去,等待着救援。
雨花台大战一共持续了四十六天。这四十六天,曾国藩兄弟俩日日焦灼。曾国藩预料到这次围攻不可能持续数月,因为他从李秀成大军每天需要消耗60吨米来推算,这支大军每月将近2000吨的谷物需求。很快就会用光南京城存粮。
![]()
正如曾国藩所料,太平军在坚持了四十六天后,粮食补给也不能持续,太平军意志也不坚定,只好撤退。雨花台大战后,曾国荃胆气复壮,又派遣自己的得力猛将回湘募勇,曾国藩也派兵支持,围城的湘军陆军人数达到了五万人。准备一年多拿下南京。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湘军“见人即杀,见屋即烧”,但是“却没挖出天国宝藏”——这是曾国藩兄弟给清廷的报告里说的,至于挖没挖出来,挖出了多少,除了曾国藩兄弟,谁也不知道,到今天也是一个历史谜案。但是太平天国最后一位重量级人物、忠王李秀成是落到曾国藩手里了,在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述”后被杀。
曾国藩“上缴”给朝廷的“供状”没有提到“天国宝藏”,但是既然李秀成已经“竹筒倒豆子”全部供出了自己的经历和太平天国的历史,不可能只字不提财政问题。而且曾国藩也没有按照惯例将李秀成押往京城“太庙献俘”,而是自作主张匆匆杀掉了,给人留下了“杀人灭口”的把柄。清廷言官很是兴奋了一阵,准备撸起袖子弹劾掉这个暴发户,但是曾国藩知趣地“裁撤湘军”,慈禧等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再追问“天国宝藏”的下落。
言官们之所以闭嘴,是因为慈禧认为“曾国藩很忠诚”,杀掉陈秀成不是为了灭口,而是出于“义愤”,因为曾国藩这个“影帝”已经表现出了他对洪秀全的“不共戴天之仇”。
曾国藩进南京,除了挖地三尺找宝藏,还下了一道命令:“戮尸,举烈火而焚之!”这道命令的对象是已经死去两个月的洪秀全。于是洪秀全被从墓地挖了出来,用刀砍斧剁烈火焚烧之后,曾国藩(一说为曾国荃)还下令把洪秀全骨灰拌上火药,装入几颗炮弹里,然后分批发射——这是要让洪秀全灰飞烟灭。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表现得如此痛恨洪秀全呢?要说单单说仇恨似乎也解释不通——两军阵前枪炮无眼,而且是站在不同阵营,杀个你死我活是双方的本分。而以“儒将”自居的曾国藩,是懂得“战场无私仇”的道理的。敌对双方可以打生打死,但是一方战败或者投降,战斗结束,那甚至是可以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复盘”一下战斗过程,讨论一下双方胜败原因的。
但是就连清朝人自己写的史料,也证实曾国藩兄弟的做法实在是歇斯底里。曾国荃面对已经“投降(真假暂且不论)”的李秀成,“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叱勇割其臂股”。甚至还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 这明显是“严刑拷问”的节奏。这时候洪秀全已经死掉了,太平天国也基本灭亡了,再“拷问”李秀成,要问的事情也就只剩下一件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一炮把洪秀全骨灰轰上天,应该不全是为了仇恨;曾国荃凌虐李秀成,自然也不全是为了仇恨。按照惯例,胜利者都是比较“大度”的,饱读诗书的曾国藩如此失态,原因大致应该有三个。
首先,这是为了向朝廷里那些满清贵胄“表决心”——对反叛者我们兄弟时毫不手软,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有“不臣之心”。因为这时候朝廷里已经有了曾国藩“拥兵自重”甚至“割地称王”的流言,据说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派亲信给曾国藩送来一封密信:“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暗示可以支持曾国藩推翻腐朽的清廷。这封信的真伪暂且存疑,但是曾国藩当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是真的。曾家兄弟这样对待洪秀全和李秀成等人,无疑是要表明一个态度:我已经自断退路,绝不会跟太平军余部合作反清。
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恼羞成怒——我们兄弟脑袋别在裤腰上,费尽千辛万苦才打下南京城,但是实现侦查得知的数千万两“天国库银”就这么人家蒸发了。狗咬尿脬空欢喜一场,这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至于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杀人灭口了——他们已经得到了“天国宝藏”,所有的知情人必须干掉,特别是那个“什么都招了”的李秀成,万一他到京城说我们兄弟得到了多少财宝,我们可就长一千张嘴也说不清了——不管曾氏兄弟拿没拿到财宝,在朝廷、特别是“政敌”眼里,“李秀成说有那就一定有”。所以不管李秀成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都不可能活着走出南京。而为了表明曾国藩杀掉李秀成是出于“衷心义愤”,那么必然要对洪秀全做出一些更过分的事情,于是“一炮把洪秀全轰上天”,也就顺理成章了。
清朝要是有奥斯卡金像奖,那么慈禧是千曾国藩一座小金人的,因为曾氏兄弟这番表演,那绝对是“影帝”水准的……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初三,正忙于两江事条的曾国藩突然接奉上谕,北上“剿”捻。
原来,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北方黄淮一带兴起了捻军起义。这一起义,一开始对清王朝威胁不大,因为“捻匪本无大志,其意专以掳掠为生”。他们保持“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习惯,乡土观念严重,组织也不严密。
![]()
太平天国被绞杀后,原本的配角捻军异军突起,驰骋于黄淮流域,横扫千军如卷席。因为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的遵王赖文光率领部分太平军残部加入捻军,对捻军进行重新整编,利用战斗中缴获的大量马匹、装备,逐步改步兵为骑兵,建立起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以大规模运动战对付敌人。改编后的捻军,连骑逾万,急如狂飙。负责“剿”捻的本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他急于求成,采取穷追不舍的战术,想一口把捻军吃掉。捻军故意避而不战,拖着他兜圈子,然后抓住时机,设下伏击,于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将僧格林沁包围,杀死于麦垅地中。满蒙贵族最后一根柱梁摧折,朝廷四顾无人,遂急命曾国藩携带钦差大臣关防,督军北上“剿”捻。两江总督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署理。拿下天京之后,为了解除朝廷的猜忌,曾国藩已经裁撤大部分湘军,自剪羽翼。剩下一点湘军余勇,“均属强弩之末,不堪驱策”。怎么办呢?难道如同当初创建湘军那样,从头练一支军队出来吗?
这倒不用。
做大事的人至少要看出三步。当初,曾国藩在大规模裁撤湘军的时候留有后手,就是“裁湘留淮”:他虽然将手中的湘军遣散,但是保留了自 己的学生李鸿章所部的淮军。
兵权是决定国家走向的关键权力,有没有这个权力,对国家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虽然裁撤了湘军,但并不意味着曾国藩完全放弃了兵权。保留淮军“以济湘勇之穷”,可以让湘系集团继续稳操兵权,从而保住在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决定性地位。
当然,把军事重心由湘军转移到淮军,意味着李鸿章是曾国藩最器重也最信任的部下,否则,这支淮军他将来调度不动。换句话说,曾国藩已经选定李鸿章做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