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府有个名叫吴娇萍的人,靠着开设赌场发了家,产业越做越大,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此人精明世故,与主管刑法的通判袁经书关系甚好,多年来一直受其庇护,赌场生意得以顺风顺水。
谁知好景不长,袁经书平调去了江西。新上任的通判为官清正,执法严厉,到任不久便捣毁了杭州府内多处赌场。吴娇萍提前得了消息,匆忙逃出城去,准备前往海宁求助。
海宁查家是当地名门望族,族中在朝为官者众多。吴娇萍二姨的女儿嫁给了查家一个秀才,他想借着这层姻亲关系,托查家帮忙疏通,化解这场麻烦。
吴娇萍骑着快马,一路疾行。眼看就要到海宁地界,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顷刻间暴雨倾盆而下。他四下张望,见不远处有个草亭,急忙策马前去避雨。
刚在亭中站定,便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背着捆草料也跑了进来。那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年纪,虽然衣衫破旧,面容却清秀端正。他将草料小心放在亭角,朝吴娇萍友善地笑了笑。
吴娇萍本不欲搭理这穷小子,但见雨势越来越大,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只得勉强与他寒暄几句。谈话间,他知道这年轻人名叫李何生,就住在附近。
![]()
眼看天色已晚,雨却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李何生看了看天色,诚恳地对吴娇萍说:“客人这是要去哪里?雨下得这么大,不如暂且到寒舍歇脚,明日再赶路如何?”
吴娇萍犹豫片刻,想到前路茫茫,夜间行路确实不便,只得点头应允。
二人冒雨前行约一里路,来到一处石垒的院落前。院内有两三间茅草屋,破败简陋,让过惯了富贵日子的吴娇萍暗自皱眉。
李何生将马拴在院中棚下,殷勤地邀请吴娇萍进屋。屋内更是家徒四壁,除了一张破桌和几个树桩做的凳子,几乎再无他物。墙角堆着些干草,想来是睡觉的地方。
“寒舍简陋,让客人见笑了。”李何生说着,麻利地生起火来,帮吴娇萍烘烤湿透的衣裳。
吴娇萍忍不住问道:“小哥家中还有何人?”
李何生答道:“家中尚有老母,体弱多病,已在后间歇下了。”
不多时,李何生从里间端出一碗稀粥,不好意思地说:“家中没什么可招待的,只剩这碗粥了,客人莫要嫌弃。”
吴娇萍早已饥肠辘辘,接过碗来一看,哪里是粥,分明是清水里飘着几粒米。他心中失望,却也不好说什么,只得勉强喝了几口。
衣裳烘干后,李何生执意让吴娇萍睡在自己的床上。吴娇萍看着那铺着干草、盖着破絮的“床”,犹豫再三,终究还是躺了下去。辗转反侧多时,才迷迷糊糊睡去。
天刚蒙蒙亮,吴娇萍便醒了。他走出屋门,却见李何生蜷缩在一块门板上,睡得正沉。吴娇萍连忙叫醒他:“小哥为何睡在这里?”
李何生揉着眼睛笑道:“家中只有两张床,客人睡一张,母亲睡一张,我睡这里正好。”
吴娇萍闻言,心中颇不是滋味。他又问:“你平日以何为生?”
![]()
“地租太贵,无田可种。平日砍些柴火,割些草料,送到城里换些油米度日。”李何生说着,指了指院中,“今日本该送草料进城的,不过客人有事,马儿也不能饿着。”
吴娇萍这才注意到,自己的马正在吃着新鲜的草料,正是昨日李何生背的那捆。他心中一动,问道:“这不是你要卖到城里的草料吗?给了我的马吃,你和你母亲怎么办?”
李何生笑道:“客人有急事,马儿怎能饿着赶路?我们饿一两天不打紧的。”
吴娇萍听罢,心中震惊,却仍存疑虑,担心这穷小子是故意装可怜,想讨些银两。他收拾好行李,掏出一把碎银子,约有三四两,递给李何生。
谁知李何生见状,连连摆手:“不可不可!招待不周已很惭愧,怎能再收客人的钱财?”
吴娇萍道:“你自己可以饿着,难道让你病中的母亲也跟着挨饿吗?”
李何生面露难色:“既如此,容我请示母亲。”说罢进了里屋。
不多时,他出来说道:“母亲说,家中无好物招待客人已很失礼,万万不敢收客人的赏赐。我们虽穷,却不能失了礼数。”
吴娇萍这才彻底相信了这母子二人的为人,内心深受感动。临走时,他趁李何生不备,将一锭银子悄悄压在了门板下。
到了海宁,吴娇萍找到查秀才,说明来意。查秀才很快便托人给杭州知府写了信,为吴娇萍说情。吴娇萍在海宁一住就是半年,直到风波平息,才告辞查秀才,返回杭州。
途经当初避雨的地方,吴娇萍忽然想起李何生母子,便循着记忆找去。到了那石垒的院落,却见茅屋破败,杳无人烟,似是废弃已久。
吴娇萍心中疑惑,推门而入,一眼便看见那块门板仍在地上。他掀开门板,半年前藏在那里的银锭竟原封不动地压在那里。
![]()
吴娇萍急忙向附近乡邻打听。一位老者叹道:“这家人已经去世很久了。那李何生带着病母住在这里,家境贫寒,靠砍柴割草为生。他母亲去世后不久,何生也因贫病交加,悲痛过度而亡。死后无人安葬,乡邻们就将他埋在屋后,与他母亲葬在一处。你看,那大一点的土堆是他母亲,小一点的就是他。”
吴娇萍闻言,如遭雷击,难以相信世间竟有如此清贫却志节高尚之人。他感念李何生母子的品德,当即出资购置棺木,将二人重新收敛,修了两座像样的坟墓,立碑纪念,让后人景仰。
经过此事,吴娇萍幡然醒悟,再也不愿做害人的勾当。回到杭州后,他关闭了所有赌场,用积蓄做起了正经生意。每逢李何生母子的忌日,他必亲自前往扫墓祭拜。
后来,吴娇萍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他也时常周济穷人,兴办义学,成为杭州一带有名的大善人。有人问他为何转变如此之大,他总是感慨地说:“若不是遇见李何生那样的真君子,我至今仍是个为富不仁之徒。所谓穷鬼情深,教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这段“穷鬼情深”的佳话也在杭州一带流传开来,成为教化世人重视品德、不可貌相的真实典故。而李何生母子那清贫却不失志节的高尚品格,更是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