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特高压电网的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表达了困惑:为什么这些经过村庄的大型输电工程,没有引发当地居民的抗议?这个角度的提问本身就挺有意思。
![]()
中国这些年在西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特高压输电线路,把新疆、甘肃、内蒙古的风电和光伏电输送到东部城市,整个电网总长度超过3万公里,覆盖了不少村镇和农田。
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了一位在高压线下钓鱼的老人,老人展示了刚钓上来的鱼,还特意提醒记者:“别让鱼线缠到线上就行,注意点没啥事。”他在这儿钓了好几年鱼,习惯了头顶的高压线。
另一位叫许世才的村民说得更直接,他承认下雨天打伞走过高压线下面,确实能感觉到有点麻麻的,但他接着说:“这是国家的大工程,我们支持。”他唯一担心的是,这些线路会不会影响村里的旅游收入。
![]()
这种务实的态度在中国农村很普遍,村民们关心的不是工程该不该建,而是工程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能不能把影响降到最低。
北京的变化可能更有说服力,2013年之前,北京冬天雾霾严重,PM2.5经常爆表,很多人出门必须戴口罩,孩子们也不能在户外活动,那几年关于空气质量的讨论特别多。
从2014年开始,北京逐步淘汰燃煤发电厂,改用从内蒙古、河北等地输送来的风电和光伏电,到2020年,北京基本实现了无煤发电,现在冬天也能经常看到蓝天,这是十年前很难想象的。
![]()
这种变化每个北京人都能感受到,不用每天查空气质量指数了,也不用担心孩子在外面玩会不会吸入太多污染物,电费账单也没有因为用清洁能源而明显增加。
中国的特高压建设速度确实很快,一条从新疆到河南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从开工到投运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条线路全长3000多公里,途经6个省区。
相比之下,美国计划在西部建设一条800英里的输电线路,项目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还没能开工,主要卡在土地所有者的反对和各州之间的协调上。
![]()
这种效率差异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决策机制,中国的项目一旦确定下来,各地政府会协调配合,涉及的土地补偿、环评、施工许可等手续能够按计划推进。
当然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问题,有些村民对补偿标准有意见,有些地方对线路走向有建议,这些意见通常通过村委会或者地方政府反馈上去,能解决的就调整方案。
比如有条线路原计划要穿过一片果园,果农担心会影响果树生长,经过协商,线路调整了走向,绕开了果园核心区,同时给受影响的果农增加了补偿,这种调整在施工过程中不算少见。
![]()
中国人对于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权衡,确实跟西方社会有些不同,如果一个项目确实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好处,那么一部分人的暂时不便往往能得到理解和支持。
这种观念不是谁强制灌输的,而是几十年基建经验积累下来的认知,高速公路、高铁、机场,这些基础设施确实改善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人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就高。
2014年中国向大气污染宣战后,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很大,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5%,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42%。
![]()
这些改善跟能源结构调整直接相关,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31.6%,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都是世界第一,而这些电能输送到用户端,主要就靠特高压电网。
当然建设过程中也不是没有争议,有些地方的居民担心电磁辐射,有些旅游区担心影响景观,这些问题通常会在规划阶段就考虑进去,选择对环境和居民影响最小的方案。
国家电网在设计线路时,会避开人口密集区和重点保护区,实在绕不开的地方,会采用地下电缆或者加高铁塔的方式,每个项目开工前都要做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沿线居民意见。
这些程序可能在西方媒体眼里不够“民主”,因为没有公开的听证会,没有激烈的辩论,但实际上,意见收集和反馈的渠道一直都在,只是方式不太一样。
![]()
村民们更愿意通过村干部或者信访部门提意见,而不是上街游行,这不是因为害怕,而是觉得这样效率更高,问题更容易解决。
美国的那条输电项目为什么十几年建不起来?除了土地所有者的反对,还有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化石能源企业不希望可再生能源发展太快,共和党控制的州不愿意配合民主党政府的能源政策。
这种政治化的决策过程,最终受损的是普通民众,加州和得州经常因为电网容量不足而出现限电,电价也比较高,但是新的输电线路就是建不起来。
![]()
中国的决策机制让大型基建项目能够快速推进,当然速度快不代表质量差或者不顾民意,每个环节都有监督,每个项目都要验收,出了问题必须整改。
说到底老百姓支持还是反对一个项目,关键看这个项目能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蓝天白云、干净的空气、稳定的电力供应,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你家附近有没有这样的大型基建项目?你觉得应该怎样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
“看到《纽约时报》这篇报道,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他们总是用自己那套思维来揣测中国,以为只要是国家推动的大工程,老百姓就一定会上街抗议。”
“可他们压根不明白,咱们中国人支持特高压,不是因为“不敢说话”,而是因为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就说北京的空气质量吧,十年前雾霾严重的时候,出门都得戴口罩。现在呢?蓝天白云成了常态。”
“这背后,特高压把西北的清洁风电、光伏电送过来,可是立了大功,老百姓最实在,能呼吸到更干净的空气,看到孩子哮喘发病少了,这种获得感比什么口号都管用。”
![]()
“特高压建设过程中,确实会碰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浙福特高压建设时,也遇到过村民担心线路离房子太近的情况,但咱们的处理方式不是对抗,而是沟通和解决。”
“电力公司会组织专家上门,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释,甚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线路设计。这种务实的态度,才是赢得理解的关键。”
“再看看美国,一个风电项目扯皮十几年都搞不定,咱们这儿,特高压从规划到建成可能也就两年左右,效率高下立判。”
“这背后,除了咱们的体制优势,更是因为大家明白“家有大事,小事搁一搁”的道理,个人利益固然重要,但像清洁能源、国家发展这样惠及长远的大事,值得暂时让渡一些小利。”
![]()
“当然,也不是说特高压建设就十全十美,一点烦恼都没有,有村民就提过,雨天在高压线下打伞会有点“发麻”的感觉,也担心过会不会影响旅游。”
“这说明大家是有正常顾虑的,但关键在于,我们有畅通的渠道反映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被认真对待,而不是直接被扣上“反对国家建设”的帽子。”
“《纽约时报》的记者们应该来中国实地看看,别总坐在办公室里臆想,他们就会发现,中国老百姓对特高压的支持,是基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改善和长远利益考量,是一种经过权衡后的理性选择。”
如果你家乡附近要建设特高压线路,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它对生活环境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还是更看重它带来的清洁能源和长远发展好处?一起来聊聊你的真实想法吧!
信源:中国政府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