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把四位无名烈士推上热搜,却独独漏掉一个人——聂曦。
骨灰在台湾,墓位空白,英雄无名。
网友整整十年,从旧档案、塔位名册、火化编号,一寸寸比对。
直到上个月,才在台北某纳骨塔的偏僻角落,找到编号C106的聂曦。
那一刻,沉默七十三年的名字,终于回到阳光底下。
![]()
胡琏孙女胡敏珍,第一时间赶去。
她把花放在冷灰色骨灰柜前,鞠了三个躬,说:
“爷爷当年是您的对手,今日我带敬意而来。”
这句话,炸翻留言区。
有人好奇:胡家后人为何替对手扫墓?
有人着急:聂曦的后人到底在哪?
先说胡敏珍。
她从小听爷爷讲起金门往事,故事里既有炮火也有悔意。
长大后,她跑遍台湾、香港、北京,把当年地下电台、秘密交通站的地址全拍下来。
去年,她把吴石将军的照片贴在马场町纪念碑前,引来现场老人痛哭。
![]()
今年,她的名单里多了聂曦。
那天她拍了照片,发到社交平台:
一张塔位,一束白菊,一句话:
“我想找到他的家人,问问愿不愿意公开露面。”
留言瞬间破万,点赞冲到十万。
与此同时,聂曦的侄孙女聂芷兰,在上海看到转发。
她给胡敏珍私信五个字:
“我是他家人。”
两人第一次通话,隔着海峡,信号时断时续。
聂芷兰说:
“爷爷留下的唯一相片,已经发黄卷边,我们一直以为他葬在福建。”
![]()
胡敏珍答:
“照片带来,我去接。”
三天后,虹桥机场。
聂芷兰把那张不到两寸的黑白头像交给胡敏珍。
照片背面,钢笔写着:
曦,1950年3月1日。
两位孙女,一个姓胡一个姓聂,在咖啡店坐了整整四小时。
没有眼泪,只有手机里的旧档案、旧报纸、旧口供。
一页页翻过去,像把历史撕开了口子。
聂曦的人生被重新拼起:
福建家乡的小学校长,抗战时送走百名学生上前线;
![]()
后来化名林远,在台北开书店,白天卖课本,夜里收情报;
被捕时,他把电台零件扔进马桶,自己吞了氰化钾,没死成,被枪决。
聂芷兰第一次知道,爷爷死前写过纸条:
“骨灰勿还乡,恐连累家人。”
纸条被看守私藏,几十年后才流落民间。
胡敏珍把纸条影印,装进透明文件袋。
她说:
“时代变了,我们可以选择让爷爷回家。”
回到台湾,胡敏珍去了李立群的剧场。
她把故事讲给李立群听,后者当场在社交平台留了三行字:
“历史不是课本,是人。”
![]()
一夜之间,转发再次爆棚。
网友的诉求很直接:
让聂曦回大陆,与其他三位烈士并肩。
可现实也有阻力。
骨灰迁移要走程序,家属同意只是第一步。
胡敏珍把流程列成三点,贴在评论区:
一,家属书面同意
二,塔位管理方放行
三,两岸公墓对接
她写得很细,连公证处的地址都标出来。
![]()
评论区直接沸腾:
“这份清单,全网独家,马上删!”
有人担心:
后辈出来说话,会不会影响生活?
胡敏珍回:
“我只问一次,尊重他们的沉默。”
聂芷兰回上海后,开了个小号,只发了一张爷爷的旧照。
配文:
“想爷爷。”
点赞七万,私信几千。
有人问她:
![]()
“愿不愿意让爷爷回家?”
她没回。
三天后,她发第二条:
“愿意,但不想被直播。”
一句话,等于松了口。
胡敏珍立刻联系塔位管理方,对方答复:
“只要手续齐,放行。”
消息一出,网友把流程图当模板,开始扒其他无名烈士的塔位号。
有人连夜跑遍台北、新北、桃园,把疑似名单做成共享文档。
文档标题:
“抄作业,明天就去找塔位。”
![]()
不到24小时,文档新增五十多条线索。
有人留言:
“再不做这件事,你会损失一段家族记忆。”
胡敏珍把文档置顶,写:
“这是普通人的战场,不带枪,带手机。”
聂芷兰再次现身,发了一张高铁票:
目的地台北。
她说:
“去看看爷爷,再决定仪式要不要公开。”
那一刻,所有人都在等一张照片:
黑白头像回到彩色世界,旁边是四个字的横幅:
欢迎回家。
故事到这里未完。
但答案已经写在每一次转发里:
名字不会被忘记,回家只是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