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主播陈静华报道的一则事件,再次深深刺痛了每一个家长的心。
![]()
15岁女孩晚期胃癌!
事情要从半年前说起。
小琳是寄宿生,觉得食堂饭菜不合口味,又懒得走出校门吃饭,就成了泡面的“忠实粉丝”——每天干吃几包泡面当正餐,饿了就猛吃一顿,不饿就一天不吃饭。
起初只是偶尔胃疼、恶心,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直到最近疼得直不起腰,一吃饭就吐,才被老师强制送医。
![]()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胃黏膜已经严重病变,胃壁僵硬如皮革,肿瘤细胞布满胃腔,确诊为晚期胃癌。
![]()
更让人揪心的是,像小琳这样的年轻胃癌患者越来越多。
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医生透露,仅上个月就接诊了3例20岁以下的胃癌患者,诱因多与长期饮食不规律、偏爱高盐高油食物(如泡面、辣条)有关。
“这些孩子的胃,往往比老年人的还‘脆弱’,一查就是晚期,治疗难度极大。”
一、别再对“胃疼”掉以轻心!胃癌的3个认知误区
提到胃癌,很多人觉得“是老年人的病”“年轻人不会得”。
但结合小琳的案例,这3个真相必须认清:
1. 胃癌不是“老年专属”
胃癌的发生是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年轻人饮食不规律、长期吃高盐(泡面调料包)、油炸、腌制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加速细胞癌变。
小琳天天干吃泡面,调料包的高盐和油炸面饼的刺激,就是她胃癌的“加速器”。
2. 早期胃癌几乎没症状,很多发现就是中晚期
胃癌早期可能只有轻微的胃疼、恶心,很容易被当成“胃炎”“消化不良”。等出现剧烈疼痛、呕血、体重暴跌时,往往已经是晚期,就像小琳的胃硬如皮革,肿瘤已经大面积扩散,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3. 泡面不是不能吃,但“天天干吃+不规律”是致命组合
偶尔吃泡面本身不会直接致癌,但长期以泡面为主食,且饮食毫无规律,会让胃长期处于“饥饿-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中,胃酸反复刺激胃黏膜,加上泡面调料的高盐损伤,癌变风险会急剧上升。
二、出现这些信号,别当“小毛病”!立刻做胃镜
![]()
小琳的悲剧源于对“胃疼恶心”的忽视,其实身体早就发出了警报。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赶紧去消化内科做胃镜检查:
1. 反复胃疼、恶心,吃药也不管用
如果胃疼、恶心持续超过2周,吃胃药也不见缓解,尤其是伴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必须警惕胃癌可能,及时做胃镜排查。小琳最初的胃疼就是信号,可惜被当成了“小毛病”。
2. 黑便、呕血,是胃出血的明确信号
如果发现大便发黑(像柏油一样)、呕吐物带血,说明胃已经出现出血,很可能是肿瘤侵犯血管,情况已经很严重,必须立刻就医。
3. 长期饮食不规律、爱吃高盐/油炸食物,定期筛查
如果长期有“泡面当饭、饥一顿饱一顿”的习惯,建议从18岁开始,每2-3年做一次胃镜筛查,别等症状出现才重视——早期胃癌通过胃镜切除,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
三、别让“图方便”毁了胃,这3件事现在就改
![]()
胃是“情绪器官”,更是“习惯器官”,小琳的案例给所有年轻人敲响了警钟。
这3件伤胃的事,现在开始就得改:
首先,别再拿泡面当正餐。偶尔吃可以,但别天天吃,更别干吃(调料包盐分和添加剂直接刺激胃黏膜)。吃泡面时尽量少放调料包,搭配新鲜蔬菜、鸡蛋,让营养均衡些。
其次,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哪怕再忙,也要按时吃饭,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胃是有“生物钟”的,长期打乱它,黏膜修复和胃酸分泌都会出问题。
最后,别忽视轻微的胃部不适。一旦出现反复胃疼、恶心、反酸,及时去医院做胃镜,别自己随便吃胃药扛着。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才能把胃癌的风险降到最低。 胃的健康需要长期养护,别等它硬如皮革、长满肿瘤时,才追悔莫及。
好好吃饭,规律作息,是对自己身体最基本的负责,也是避免悲剧的唯一捷径。
备注:1、图片来源视频截图或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案例情节为阅读需要略有加工,只为警示,勿对号入座,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